分享
楊成武 張旭
1月30日,長蕩湖畔,常州金壇區指前鎮清水瀆村,66歲的蟹農丁和平撐著小船,熟練地往自家塘里下蟹苗,一只只扣蟹歡快地躍入水塘。
2016年前,丁和平還是長蕩湖上的漁民,祖祖輩輩生活在湖邊,靠水吃水。長蕩湖曾在全國率先進行網圍養殖,漁民們紛紛進湖“圈地”,湖水被嚴重污染。
丁和平的兒子丁輝在“船樓”上出生,見證了長蕩湖從“生產湖”向“生態湖”的轉變,“2016年開始,政府花大氣力對長蕩湖進行綜合整治,漁民們紛紛洗腳上岸,重新找到了謀生路子。”
水還是那湖水,“吃法”已不同。丁和平父子搞起了螃蟹養殖,在村里承包了30多畝水塘,每年有30多萬元收入。62歲的老漁民周妹英有捆蟹的好手藝,每到螃蟹季,她和老姐妹們就成了養殖戶爭搶的“香餑餑”。
漁民變回村民,憑借“長蕩湖大閘蟹”的品牌影響力,清水瀆村成功創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村黨總支書記鮑衛強說:“育種、養殖、運輸、捆扎全產業鏈發展,全村年綜合收益超4000萬元。蟹文化還融入鄉村旅游,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水清、景美、人靚。如今的清水瀆村,“村如其名”,與長蕩湖相互襯映,繪成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