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里的中國》新春年度盛典于2月12日晚播出。這臺年度盛典以“龍”為名——龍躍增歲,非遺添香;也以“龍”開場——上海的浦東繞龍燈、江蘇的直溪巨龍、浙江的百葉龍分別從水路、山路、城市中穿行而來,與上海奉賢滾燈一起,四項國家級非遺同臺共舞鬧新春。
從婉麗嫵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嗩吶;從巧奪天工的刺繡,到醇厚艷麗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見證著綿延不息的文明傳承,是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如果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座座價值連城的寶藏,那么《非遺里的中國》就是開往寶藏的列車。在以往的既定印象里,文化遺產都是歷史悠久、格調優雅的經典,與快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但是《非遺里的生活》卻創新表達方式,展現當下非遺在創新中求發展的可喜景象。
此次新春年度盛典薈萃各地非遺精華,以“非遺慶新春、文化頌時代”為主題,匯聚了參與2023年度節目錄制的十三個省市自治區的近千名非遺傳承人,百余項各地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展演和展示。盛典為觀眾呈現諸多以非遺為底色的創新融合節目,集中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無窮魅力,展現非遺在新時代的嶄新活力。通過《非遺里的中國》,人們不僅了解了非遺技藝及其文化底蘊,更驚喜地看到新創意與老手藝的“碰撞融合”和傳統非遺新的“打開方式”。
讓更多非遺在新時代里見人見物見生活,“遺產”方能變現“財產”、“活態”,才能舒展“姿態”。如今,非遺以現代、時尚的形象“圈粉”無數;傳承人走進社區、走進校園,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打開”非遺,在人們真實具體的觸摸感知中,非遺變得更有魅力。
甲辰龍年,各地將“非遺+春節”的結合,借助舉國闔家歡慶的節慶氛圍,為公眾提供一個接觸非遺、了解非遺、體驗非遺以及消費非遺產品的新時代場景。南京秦淮河華燈璀璨,上演了一場實景版《上元燈彩圖》;“龍舞之鄉”江蘇鹽城市鹽都區,百米長的舞龍隊開道,威風鑼鼓、跑旱驢、蕩湖船等各式民間絕活紛紛登場,萬人空巷體驗踩街民俗;浙江寧海漁村的民俗巡游,立體展現了當地“迎春”“游春”“報春”的年俗場景……非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走進人間煙火。
“一片土地的歷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歷史。”而一片土地上的文化,也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文化。當我們讓這些在歲月深處閃耀的非遺,成為現代生活的滋養,就一定能在對器物之美、工藝之美、匠心之美的重新發現中,涵養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傳承好保護好。相信在未來,還將有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文明中“活起來”,穿越時光,走進千家萬戶,在人間煙火中綻放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