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開年以來,多家車企相繼推出促銷政策。來自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終端調研數據顯示,1月初國內乘用車總體市場折扣率約為20.4%。春節后,國內又有頭部新能源車企主動打出“降價第一槍”,低端合資車市場出現一波降價潮,有望進一步提高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
國產新能源車降價促銷,固然有電池成本下降、市場供大于求等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頭部車企技術進步和單車成本降低帶來了利潤空間和降價余地。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供應鏈的完善和市場規模的擴大,都分攤了頭部企業的單車成本,讓一些車企有底氣喊出“電比油低”的口號。
過去一段時間,依靠前瞻性的產業政策布局、完備的產業鏈支撐和卓有成效的技術創新,自主品牌逐漸具備了產能、技術和成本優勢,這讓中國新能源車能在國際競爭中具備領先優勢。從全球看,最新技術和車型往往誕生在中國、率先商用在中國,無論是銷量、技術,還是專利、核心部件,自主品牌都處于優勢地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這種優勢地位的建立,離不開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換市場”的過渡,這也是何以“電比油低”的關鍵所在。
此前,在汽車領域我們更多采取“市場換技術”策略。典型案例莫過于特斯拉,中國市場是全球汽車業最大的利潤池,有關部門依靠超大規模市場等優勢引入特斯拉,完備了新能源車上下游產業鏈,也培育和發展了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少自主品牌也借鑒特斯拉技術和營銷策略,促進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發展。可以說,特斯拉就像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的鯰魚,雖然占領了部分市場份額,但也激活了國內車企創新活力。
如果說,過去我們更多依賴“市場換技術”,現在或許要更加注重“技術換市場”。今天,自主新能源品牌要化“優勢”為“勝勢”,單純依靠降價和超大規模市場顯然已難以為繼——國內新能源車雖然市場規模龐大,但產品供應也相當充足,供大于求市場趨勢短期恐怕難以改變,這對產業健康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因而,有必要通過不斷聚合技術和人才,探索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來提質增效,讓產品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要讓新能源車加速更猛、行穩致遠,不僅要關注技術本身,還要關注技術的應用場景。當下,不少地方新能源車充電基礎設施依然面臨總量不夠、密度不高、覆蓋面不足窘境,一些老舊小區電力容量不足、存在充電樁進小區難等問題。此外,一批車企抗風險能力不足,事實上存在倒閉之虞,其售后存在不確定性,也拉低了潛在用戶的購買意愿。這些問題,往往都是制約新能源車的市場覆蓋率的重要堵點、卡點。
新能源汽車產業涉及電池、儲能、新材料等細分領域,其因產業鏈條長、輻射帶動能力強,成為不少地方招商引資重點和支柱性產業。今天,面對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環境,和一系列顛覆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局面,我們能否順利實現新能源車“技術換市場”的“換擋”,能否為產業技術發展及其市場應用破壁清障,關系到國產新能源車能在世界產業賽道上跑多快、駛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