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興化市林湖鄉朱胖村,農場工作人員駕駛自走式高桿噴霧機對麥田進行噴藥作業。周社根 攝 (視覺江蘇網供圖)
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4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近日印發,明確提出“穩產、增收、四提升”的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2個省委一號文件。縱覽全文,實施意見首條便是“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產能,扛牢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責任”。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長期以來,我省“三農”工作在農業增產上屢屢取得突破性成效。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8188.4萬畝、單產463.8公斤、總產759.5億斤,單產總產雙創歷史新高,總產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全省油料面積擴大到467.3萬畝、產量增加到103.4萬噸,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穩產,就是切實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對于提高糧食綜合產能,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4項重點任務,從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等方面進行了細化分解與部署,契合江蘇農業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
省委副秘書長李榮錦表示,2024年,我省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8124.9萬畝,糧食總產量752.1億斤,深入實施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提升行動,取消對產糧大縣資金配套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省級總投入不低于上年,鼓勵探索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加快推動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能繁母豬存欄量穩定在120萬頭左右,規模養殖場保有量穩定在5000家以上。
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就必須著力提高單產。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產能,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去年,我省糧食單產達到463.8公斤/畝,比全國平均高19%,在13個主產省中列第3位。那么,今年我省將如何在增單產上更進一步?
“力爭每年提高單產大豆1—2個百分點、小麥和玉米1個百分點、水稻0.2—0.5個百分點,今年著力抓好21個國家級糧油單產提升整建制縣建設,同時打造710個省級糧油作物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片。”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巫建華表示,我省將深入實施單產提升行動,特別在糧食單產提升方面,計劃重點組織實施“五大行動”——
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有機質提升行動,加快新建和改造提升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有機質提升示范區,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
重大品種攻關與普及推廣行動,圍繞解決糧食生產種業“卡脖子”問題,加快推進現代種業振興,建設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南京農創中心等重大種業基礎平臺和商業化育種創新中心,創制一批特異性、突破性種質資源,選育推廣優質、高產、抗逆的引領性新品種;
全程機械化與智能化推進行動,加快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建設,提升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大力發展區域性農機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機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重點技術突破與集成應用行動,加快突破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主糧作物優質化、綠色化、標準化、智能化生產關鍵技術,集成應用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優質高產協同、防災減損同步的綜合高產技術體系;
規模經營發展與專業化服務行動,加快培育壯大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因地區、品種、主體提出差別化的最佳生產規模標準,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糧食生產全程化、全鏈條、專業化服務組織。
“我們力爭通過3年努力,在全省廣泛建設萬畝高產片、千畝示范方、百畝攻關田,大力開展高產競賽活動,推動專家產量變成農民產量、示范方產量變成大面積產量,實現季季高產、周年高產、均衡高產,促進全省糧食大面積單產持續提升。”巫建華說。
要使糧食安全有保障、產能有提升,中國工程院院士、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張洪程認為,還需在3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進一步強化對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組織領導,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強頂層設計,加強決策部署,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考核權重;二是要著力推進糧油產業關鍵技術攻關與先進適用技術因地制宜集成應用,重點圍繞主要糧油作物開展適用技術集成熟化,尤其在稻麥等主要糧食作物豐產優質高效協同栽培等“卡脖子”技術難題上取得突破,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三是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充分挖掘農、林、牧、漁產業發展潛力,向多元產業要食物、要能量、要蛋白,培育特色糧油產業聯合體,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好高質量高效益的糧油產業,持續提升食用農產品安全保障水平。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姚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