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借綠生“金”,拼出一個“綠富美”新徐州!

本報記者 甘曉妹 吳云 李亞麗

春風浩蕩的大沙河畔,草木初萌,花枝孕蕾。又是一年植樹時,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國有公益林場開始在大沙河兩岸增蔭添綠,至今年3月底,約900畝地塊將披上綠裝。2023年,徐州全市完成造林面積5萬畝,造林面積連續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林木覆蓋率達31.58%,今年又計劃實施造林3萬畝以上。一條條綠色生態廊道,串起了一幅濃墨重彩的“千里江山圖”。

從鄉村到城市,從生態效益到經濟效益,從種下一棵樹到守好、用好一片林,徐州如何持續創新突破,拼出一個“綠富美”新徐州?

“困”地造林,種出好風景

驚蟄至,春雷響,萬物生。邳州市邢樓鎮石膏礦采空區2872.5畝的土地上,楓楊、欒樹、落羽杉、彩葉豆梨等10多種、2萬多株樹木發出了新芽。路過的村民感慨:“以前這里是存在安全隱患的塌陷地,現在整修了溝、渠、路,實行封閉管理,這片樹林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成了身邊的一道景觀。”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城市規劃需要土地,農業發展要保耕地,綠化面積逐年增加,植樹空間卻變得越來越小,于是,徐州由大規模成片造林向精準化、精細化、高質量造林綠化轉變,轉向交通、河渠兩側等邊角地、廢棄地開展造林綠化,深挖造林潛力。

因為多年的煤炭開采,沛縣西北部出現多處土地塌陷區。沛縣創新治理方式,將土地復墾與營造林相結合,把塌陷地變成了生態防護林,實現了生態修復,改善了環境。

安國湖國家濕地公園一片約80畝的洼地上,一堆堆剛運來的泥土黝黑肥沃。這片地比附近路面下沉了1米多,雨季經常積水,已經變成鹽堿地,只有蘆葦每年瘋狂生長。這次整治除了墊高之外,還將使用技術改良土壤,再種上烏桕、中山杉、垂柳、杜梨等景觀樹種,讓塌陷區變成風景區。

安國湖的采煤塌陷地上彩葉繽紛,新沂駱馬湖的排泥場上林海涌綠。

2021年新沂市駱馬湖退圩還湖生態修復工程全面完成,共開挖土方1450萬立方米,在駱馬湖沿岸形成6個排泥場,面積達4500余畝。經過專家規劃設計,樹種選擇烏桕、水杉等耐水濕高大鄉土喬木,搭配油菜、二月蘭地面草花,臨水區域選擇菖蒲、睡蓮、美人蕉、水鳶等水生植物,一個三季有花、常年有綠的近自然森林群落呈現在市民面前。

曾經,一代又一代徐州人向荒山進軍,在“石頭縫”里繡出了城市森林;如今,徐州又開始在采空區、塌陷區等地實施困難立地造林,以徐州人的“拗勁兒”,從一棵樹到一片林,繼續演繹綠色奇跡。

“困難立地造林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造林綠化的重點和難點,科學合理地選擇造林方法是取得造林成功的關鍵。”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造林綠化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困難立地造林不僅穩步增加了徐州森林總量,也種下了一片片好風景。

“植”此青綠,種出好生態

春日融融,在睢寧縣官山鎮官寶育肥場旁邊,3000畝楊樹林挺拔秀美,林下更是暗藏“玄機”。

官山鎮養殖業發達,“十四五”期間規劃年出欄商品豬100萬頭,如何綜合利用豬場糞污成為擺在眼前的難題。2018年,官山鎮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投資1.8億元開始建設優質無絮楊專用材定向培育示范林。2021年又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共建“循環農業產業研究院”,通過埋設管道、開溝澆灌等方式,將沼液輸送到林地進行利用,構建“豬—沼—林”生態模式。

“‘豬—沼—林’生態模式為我們全鎮生態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項目負責人算了這樣一筆賬:沼液還田有效緩解豬場沼液消納難題,每年可減排CO2約358噸,有效緩解農業面源污染;豬場沼液還田每年可減少化肥成本近50萬元。沼液施用還能夠明顯改善土壤結構和質量。連續施用豬糞沼液3年,預計提升土壤有機質0.5個百分點。

滿懷深情增綠擴綠的同時,徐州做活林業生態大文章,繪就碧水、藍天、綠地的美麗畫卷。

“時光隧道”位于邳州市鐵富鎮姚莊村,2724畝土地全部種上了郁郁蔥蔥的銀杏樹,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可滯塵,吸收、過濾、阻隔、分解大氣中的有毒物質。據測算,銀杏核心種植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達到每立方厘米126801個。去年又投入2000多萬元對河道進行疏浚改造,種植挺水、浮水植物,打造了40公頃的生態緩沖區,實現銀杏景區的濕地效應。

豐縣正在進行的大沙河森林質量提升項目,是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重點項目之一。除修建水杉林休閑園、擴植綠化苗木外,還進行全方位水生態治理和修復,既營造了水清岸綠的河道風光,又起到了調節區域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作用。

植樹造林給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變化?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特別是鳥類的持續增加是最好的佐證。據徐州野鳥會觀測記錄,截至2023年底,徐州已知分布鳥類326種,2023年全年在徐州境內發現13種鳥類新記錄。

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植樹造林,改善生態,徐州任重而道遠。

借綠生“金”,種出好日子

“羊肚菌還要等半個月才能收,現在已被客商預訂一空,每年種的都不夠賣。”3月5日,沛縣鹿樓鎮灘面金蟬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賈保磊來到榆樹林內的大棚下,查看羊肚菌的長勢。

賈保磊原先在豐縣養金蟬,前兩年鹿樓鎮在這片河灘上種了200多畝榆樹,邀請他過來帶動村民一起發展林下經濟。如今,這里形成了“林下經濟3.0”模式,實施林—蟬—菌立體養殖,春天摘榆錢、夏天捉金蟬、冬天有鮮菌,每畝年收入可達6萬元,并帶動周圍村民養殖5萬多畝金蟬,共同致富。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涵蓋林下種植、養殖、采集和森林康養、旅游為主要內容的經濟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徐州林下經濟面積發展到100萬畝以上,年產值近40億元,擁有近40家省、市、縣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為農民種出了好日子。

銅山區因地制宜在林下培育中草藥、金蟬,在疏林地栽植優質榛子、速生麻櫟苗木,走出一條“大地增綠、林業增效”的綠化發展之路;邳州現有銀杏成片林20余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銀杏苗木交易市場,年交易額超30億元,形成功能食品、保健品、生物制藥三大系列50多個品種,加工年產值達20億元,銀杏樹變成“搖錢樹”。

目前,森林康養逐步成為綠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位于沛縣國有公益林場內的鹿樓鎮八堡村足球場,是蘇北農村第一座天然草坪標準球場,四周果園掩映,“村界杯”火遍全國、全網;新沂馬陵山建成4.5公里森林步道,康養中心項目落成;豐縣大沙河鎮、師寨鎮獲“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鎮”稱號,生態旅游康養初見成效。

“徐州充分發揮板材加工、優質林果、銀杏產業、森林旅游4大產業主導作用,積極構建現代林業產業體系。目前,全市林業產值約770億元,呈現規模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發展勢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繼續探索林業產業發展的方向和模式。按照市高質量建設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的決策部署,打造生態功能完善、經濟效益明顯、地方特色鮮明的生態走廊。同時發展森林碳匯,賦能城市可持續發展。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