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叮囑廣大文物工作者要“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近年來,江蘇各大博物館主動融入社會,創新開發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為觀眾打開精神文化的新空間,博物館成為“行走的課堂”,實現了博物館和大眾的“雙向奔赴”。
志愿服務,架起一座座溝通橋梁
“你們見過這件器皿嗎?這是六朝時的‘銅甗’,類似于現代家庭用的蒸鍋。”3月9日,南京六朝博物館,來自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的教師志愿者林夢溪指著PPT上的照片向孩子們解釋道。
這是六朝博物館開發的《薈識六朝》系列課程之一。“我們依托館里豐富的文物資源,通過專業人員開展教學,讓小朋友們多維度感受六朝風采。”六朝博物館公共服務部教育專員周雨璟說。
這個系列課程的專業教育人員來自南京市長江路小學的教師志愿者。“我們把南京的歷史文化融入課程中,比如六朝青瓷、六朝服飾、六朝瓦當,孩子們從中不僅能學到文物知識,還能體會親手制作的快樂,感受來自博物館的美好,我們心中也充滿成就感,這也是許多老師踴躍加入志愿者隊伍的原因。”活動負責人、南京市長江路小學老師張思瑤自豪地說。
“今天我介紹館里的‘尊聞行知’碑,碑名的意思是重視聽到的意見、實行已懂的道理,出自《漢書·董仲舒傳》。”3月7日,蘇州碑刻博物館(蘇州文廟)德善書院,“梅子老師”對古碑的歷史娓娓道來,幾十名聽眾聚精會神,不少人還在筆記本上作記錄。
梅子本名顧梅,是蘇州市職業大學副教授、錢穆先生的外孫女。“梅子時間”是純公益性社會教育活動,每周四上午準時進行,至今已開展400多期。“自2015年4月23日啟動以來,‘梅子時間’轉眼已辦了10年。”蘇州碑刻博物館館長宋萌感慨道。
作為“梅子時間”的發起人,“梅子老師”不僅帶著大家抄讀《論語》,以館內文物為基礎講授國學與傳統文化,還將自己的生活感悟寫成文字念給現場觀眾。為什么堅持做志愿服務?“梅子老師”坦言是因為家傳和熱愛。“我在教職生涯迷茫的時刻,受到《論語》的影響,隨后開始研究儒學與錢穆先生的著作。在蘇州文廟講授《論語》,聽眾更能身臨其境感受儒學的內涵,希望傳統文化能給他們帶來啟發和幫助。”
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博物館公共教育服務,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不少是專業人士,在受眾和博物館之間架起一座座溝通的橋梁。
今年元宵節,南通博物苑傳出清脆悠揚的古琴聲,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梅庵琴派)代表性傳承人王永昌現場演奏經典古琴曲目《青玉案·元夕》,幾十名聽眾沉醉在美妙的意境中。今年南通博物苑開展“文物里的南通非遺”系列活動,邀請一批志愿者,包括南通藍印花布、南通板鷂風箏、南通色織土布、南通仿真繡、南通木版畫的非遺傳承人,到博物苑內與觀眾現場交流、表演非遺技藝,讓更多人了解民族技藝,感受非遺文化的審美意蘊。
活動創新,形成多種公益品牌
近年來,我省各大博物館積極創新,不斷提升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豐富性、生動性,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育形式,形成眾多公益活動品牌。
“這是我第二次來參加活動,因為有了之前的經驗,所以順利完成了拼圖游戲、稱重海鹽、抽簽答題等環節,最后運氣爆棚——‘滾’到博物館的文創禮品。”在鹽城中國海鹽博物館,鹽瀆路實驗學校五年級學生陳煜煒開心地對記者說。帶隊老師介紹,通過這個活動,學生不僅能了解產鹽工具、古代和現代稱重方法、鹽的價格、鹽官故事,還能學到很多鹽城歷史知識。
中國海鹽博物館社會服務部副主任顧倩介紹,這是博物館組織的“‘史海鹽蹤’沉浸游”社教活動,依托中國海鹽博物館基本陳列展覽《海鹽華章》,設計五大闖關游戲,從鹽的生產到計量、鹽的銷售到管理、海鹽的發展到城市的形成,還原了海鹽的發展變遷過程,展現了鹽城海鹽文化的厚重歷史。
博物館聯盟進一步拓展了觀眾的活動半徑。今年寒假期間,常州博物館帶著孩子們參觀杭州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等常杭兩地的5家文博場館以及朝天門、御街等遺址,通過體現“衣食住行”的兩宋文物,穿越回千年前的宋朝,體驗宋人生活。同時領略宋代商品貿易、物資流通的發達,并化身為“宋代賣貨郎”手作“宋制牙刷”。
“我對每一站的安排都超級期待,特別是親眼看到宮殿遺址的時候內心很震撼,參與手作活動也學到很多技能,特別期待下一次研學活動。”參與本次活動的徐同學興奮地告訴記者。
在常州博物館開放部副主任王艷看來,“跟著文物游常州”研學活動已持續15年,很不容易,也很有價值。近兩年,常州博物館嘗試帶著學生從“游常州”到“游中國”,用腳步丈量歷史,用學思感受文化,學生們的眼界越來越寬廣。
一些博物館還通過劇本演繹的方式,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在吳文化博物館“演繹小劇場”,以館藏文物“雙鸞瑞獸紋銅鏡”“銀槎杯”為原型創作的劇目《尋槎記》《身臨其“鏡”》成為博物館的爆款,感興趣的游客可以報名登臺表演。在中國科舉博物館“金榜題名”文物主題課程中,游客可以體驗古代四級考試的整個過程,感受古代士子赴考的艱辛。這些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品牌項目,寓教于樂,讓觀眾現場體驗感受豐富多元的博物館文化。
館校合作,提供課外知識拓展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優勢,館校合作,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動”起來,為孩子們提供課堂外豐富的知識拓展。
“大家知道中國最早在路邊植樹的人是誰嗎?植樹節為什么定在今天嗎?”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樹節,鎮江博物館策劃組織的“‘植’此青綠——植樹節主題課堂”走進鎮江市寶塔路小學。鎮江博物館社教老師王婷向孩子們講述植樹節的由來和植樹節的意義,并與孩子們展開互動,共同討論與植樹節相關的趣味小知識。
這是鎮江博物館“館校合作”系列活動之一。鎮江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副研究員張玲介紹,今年博物館開發的“止水觀瀾——鏡里看千秋”“戲里尋禮——古代兒童游戲”“金戈鐵馬話古吳”“金花銀器大唐風”等課程將持續走進中小學,普及鎮江地方歷史文化,讓博物館真正起到第二課堂的作用。
“雕版印刷被稱為雕版史上的‘活化石’。”3月8日下午,揚州市京華梅嶺中學,揚州博物館宣傳教育部講解員朱媛拿著雕版板片和雕版印刷品,向同學們講解雕版印刷的起源、發展和工藝流程。
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揚州博物館藏有10余萬片古代雕版。充分利用館藏資源,揚州博物館推出雕版印刷校本課程教學活動。自2006年以來,博物館先后在維揚實驗小學、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揚州市京華梅嶺中學、運河中學等多家中小學校開設課程,進行系統教學。揚州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王瀟瀟認為,學生們在活動中了解到雕版印刷的歷史和技藝,并通過動手實踐,基本掌握雕版印刷傳統技藝的操作方式,不僅拓展了知識領域,也培養出樂于探究的心理品質。
從2021年開始,徐州博物館與當地各中小學校合作,于每周二至周五下午開展“博物館里的延時課”。目前已設計有35課時,包括中國青銅工藝、中國古代建筑智慧等等。徐州博物館還定期走進各中小學校,結合不同地域、不同年級學生設計特定課程,比如在徐州燕子樓小學講關盼盼,在徐州中山外國語學校講黃樓與蘇軾,在徐州新沂窯灣中學講開泇河后窯灣繁榮的歷史。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研究與教育’,正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全省博物館將認真學習并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進一步優化教育服務,深化館校合作,發展志愿者隊伍,為公眾提供更多高品質文化服務。”省文化和旅游廳博物館處負責人表示,“今年,我省將繼續舉辦‘博物知旅’系列活動,培育更多‘博物館+’文旅融合品牌項目。”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