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了生態,富了口袋。鹽城市堅持惠民生增福祉,持續推進林業生態惠民,高質量建設綠美村莊,有序推進森林步道建設,不斷優化林業產業,用好用足生態資源優勢,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動畫卷。
綠美鄉村如詩如畫
生態為重,綠化先行。以“綠”蔭城蔽村,既是民心所向,也是頂層設計努力的方向。
在東臺市弶港鎮八里村,新型農村社區白墻黛瓦,一戶一院、一步一景,街頭巷尾綠樹成蔭,漁船、扁擔等老物件點綴其間,獨特的“鹽瀆漁家”韻味和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八里村東臨黃海森林公園,是林業大村,半個多世紀以來,村民在沿海大面積植樹播綠,如今綠化覆蓋率達38%,形成苗木基地3000畝。”該村黨總支書記黃云林介紹,圍繞“甜蜜第一村”,八里村做強甜葉菊產業,發揮黃海森林公園輻射效應,實現產、村、人、文、景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生態宜居品質,切實增強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綠美村莊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鹽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戚太龍說,鹽城市高質量建設綠美村莊,以“有實施意愿、有綠化空間、有特色亮點”為標準,遴選確定擬建主體,科學編制方案,堅持適地適樹、見縫插綠,不斷提升村莊綠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加群眾綠色福祉。2023年共建成綠美村莊61個,其中省級29個。
綠美并舉,提升顏值。堅持綠化規劃先行,按照“展示個性亮點、體現區域特色”目標要求,將綠美村莊建設與農民住房條件改善和田園特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一村一策”“一村一韻”,認真挖掘村莊區域特點和人文底蘊,將鄉土特色文化融入鄉村綠化美化行動中,內外兼修,同時抓好地方特色景觀設計和人居環境設計,精心打造“森林人家、田園風光、水鄉風韻”等不同特色的綠美鄉村。
挖掘潛力,宜綠盡綠。積極協調新建集中居住區預留好綠化用地,保障村莊綠化用地需求;推進庭院宅旁、公共綠地和村莊“一帶三網”綠化,以大喬木樹種為主、喬灌花草合理搭配,減少使用建設及維護成本高、難度大的綠化模式,提倡種植珍貴用材樹種和經濟樹種,在增加村莊綠量、提升宜居水平的同時,助力農民增收,切實提升廣大農民獲得感。
森林步道串起好風景
森林步道建設連續兩年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鹽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規劃的原則,在已建成東臺黃海森林步道、鹽城珍禽保護區森林步道和鹽城林場森林步道等3條森林步道的基礎上,2023年積極組織大豐區林場植物園和響水縣云梯關實施12公里森林步道建設,共投資2000多萬元。
森林步道位于大豐區林場南區植物園,全長約6.8公里。該步道在突出游憩、體驗和科普功能的基礎上,整合優化路線布局,串聯竹園、水杉林、芍藥園、碧根果園和四季植物園等自然美景,對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提升和景觀修復,保留自然荒野風貌,形成芳香林道、果林廊道和杉林秘境,提高游人的森林體驗感。大豐區林場植物園森林步道建設完成后,將形成生態旅游、自然科普和森林文化等旅游產品,將生態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突出森林人文體驗,打造踏青、賞花等觀賞式旅游等生態文化主題旅游。同時,植物園森林步道將在沿海與大豐麋鹿保護區、日出海灣、野鹿蕩等景區形成一條濱海旅游風光帶,提供優質的林業生態公共服務。
響水縣云梯關森林步道位于響水縣黃圩鎮黃河故道云梯關段,全長約5.2公里。該步道貫通黃河故道云梯關段,由黃響河東岸連通至周邊鄉村道路,結合古云梯關、望海樓、新建云梯關大橋和建國初期建設的紅旗翻水站等現狀地形和節點,因地制宜采用多樣的布局形式建設煙波臺、鑒波臺、清風臺3個景觀節點和1條濱河步道及步道配套設施等,著力打造層次豐富、節點突出、季相明顯的郊野河道綠化景觀,增添行走的樂趣。
“森林步道的建設,串聯自然美景與特色文化,為群眾提供以生態徒步為主的休閑空間,讓大家走進森林、感受森林、體驗森林。”鹽城市林業站站長姜鴻愛說。
林業產業添綠又生金
春水初生,春林漸盛。緊扣“綠色、生態、康養”主題,推進新生態、新旅游、新生活融合發展,黃海森林公園悄然實現從賣林木向賣風景的華麗蝶變。
東臺市林業中心主任王華介紹,東臺大力發展森林旅游康養綠色產業,黃海森林公園建成國家森林康養示范基地、省級旅游度假區,先后成功舉辦森林音樂節、半程馬拉松、黃海濕地騎行賽,造濃森林文化氛圍。2023年林業旅游游客超300萬人次。
高質量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正是鹽城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鹽城市不斷優化林業產業,2023年全市林業總產值超280億元。
做好林地文章,向林業要收入、要效益、要發展。鹽城市充分利用林下空間,推動以林旅、林農、林禽、林菌等模式為主的多層次林下經濟;加強省級耐鹽樹種繁育基地建設,強化種苗質量管理;積極組織林業企業參加第十五屆森博會等各類展銷會,幫助拓寬銷售渠道;研發迎合市場新品種,鹽城林場曹福亮院士工作站著力培育金葉銀杏、枸杞、文冠果等,取得較好科研成果。
林下經濟,點綠成金。在大豐區林場薄殼山核桃基地內,林下套種的芍藥冒出嫩芽,長勢喜人。大豐區林場拓展林下經濟發展空間,高效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不斷提升林業綜合效益,著力打造江蘇最大的薄殼山核桃基地,已成片栽植完成1500畝,同時已成片栽植牡丹、芍藥200畝,育種100多萬株,今年規劃再發展500畝,形成規模藥材種植基地和打造花海旅游景點。
生態經濟正向多元轉化。大豐區大中街道恒北村圍繞“梨園風光、生態宜居、鄉村旅游”定位,發展果樹種植、果品加工、鄉村旅游、非遺文創等產業;東臺市安豐鎮紅安村集花卉、苗木、垂釣、休閑、民宿等于一體,打造“農業+生態”的農旅集合新業態;亭湖區鹽城林場將結合生態碳匯產品開發和高端旅游運營資源,打造一系列森林康養、森林探索、生態研學、秘境度假、休閑運動產品……一個“林”字,使業態更加豐富,讓“淘金”有更多門道。
陳婷
來源:鹽阜大眾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