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春光,提振著人民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江蘇各地以“無需揚鞭自奮蹄”的精神,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助力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蘇州:小窗口搭建大平臺 讓傳統產業“牽手”新技術】
中環海陸是張家港的一家傳統鍛造業企業。近年來,受到人才、設備等條件制約,企業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去年,在區域技術創新一站式服務中心“牽線搭橋”下,企業和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共建聯合實驗室,讓高端科研力量下沉廠區,更精準、及時地解決生產中的痛點和難點,改造升級之路越走越順。
張家港中環海陸高端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宋亞東說:“因為我們有比較完備的設備和生產線,而長材院有高端的人才和技術,所以雙方實現了優勢互補。”
區域技術創新一站式服務中心由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與蘇州市相城區政府共建而成。除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自身科創資源外,服務中心還匯聚了蘇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圍繞產業服務、區域服務、企業服務形成了22項創新服務清單。同時,中心還為企業量身定制戰略發展規劃,從人才培養、基金對接等多方面提供便利,助力傳統企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
區域技術創新一站式服務中心負責人程曉農說:“利用我們所擁有的人才和前期的基礎資源,把我們企業的科技含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南京:創新引領 助推產業鏈“數智”化變革】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也在不斷壯大。位于南京溧水的本川智能公司是一家從事印制電路板研發、生產及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它的智能生產車間采用行業內最先進的設備和工業技術,將打造一個智能化、自動化、精益化的一流數字化工廠。
江蘇本川智能電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監楊曉暉說:“目前每月在線產量達7萬多平方米,其中70%左右出口美國、日本、歐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產品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通信等領域。”
相較于傳統設備組建的印制電路板工廠,“智造”工廠生產的產品報廢率大幅降低,產線工人數量縮減了2/3,公司整體生產效率的提升也超過了30%。當前,公司瞄準行業細分產品市場,持續推進光模塊產品應用的技術儲備與研發,已擁有5G基站天線用高頻高速印制電路板等多個拳頭產品。以這個企業為代表,今年以來,南京不斷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新動能,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2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