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
辦好群眾身后事、滿足“逝有所安”需求,是重大民生關切,也是殯葬改革的落腳點。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聚力提質增效,大力推動殯葬工作走深走實,在創新林地復合利用試點成果,促進生態殯葬多元發展,為生命禮儀添“綠”的同時,2024年初,又印發了《關于深化“五安工程”推進殯葬改革走在前列的實施意見》,讓殯葬改革更“安”。
創新林地復合利用試點成果 用綠色實現生命永恒
走進鎮江丹徒區辛豐鎮石城村人文生態紀念園,環顧整個墓區,植被茂密,綠樹成蔭,景色天成。該人文生態紀念園項目是2023年丹徒區民生實事項目之一,原為一處“低效林”,目前已被打造成一處“墓隱于林”的節地生態安葬區,共有穴位500個。
鎮江市連續多年來將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安息)堂建設納入民生實事,以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為抓手,持續加大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各類設施、提升服務質量、擴展生態葬容量、拓展文化紀念內涵量,高質量推進公益性安放(葬)設施實現城鄉全覆蓋。2021年以來,先后投入8200余萬元,完成26個政府“殯葬設施改擴建”民生實事項目。截至目前,共建有51個公益性公墓、58個骨灰(安息)堂,2021年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實現全覆蓋。鎮江市、丹陽市、句容市連續三年被省政府評為“殯葬服務設施建設管理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區”。
“2021年,句容市在全省率先試點林地生態葬復合利用,完成18畝省級低效公益林改造,經驗做法被全省推廣。”市民政局副局長楊宏斌介紹,2022年,全市繼續擴大句容試點經驗成果,確定丹徒區為省喪葬禮俗改革示范區,深入實施節地生態葬改革,推廣節地生態復合葬法,加快殯葬設施建設,建設3個區級共93畝林地生態人文紀念園,完成200畝林地生態葬項目規劃。2023年,全市持續推進試點成果轉化,建設1個市級、3個鎮級共174畝林地生態葬復合利用項目。
同時,各地開辟了花壇葬、草坪葬、樹葬、壁葬、室內格位立體存放等多種生態葬法,用綠色實現生命永恒。
深化“五安工程” 推進殯葬改革走深走實
推進全市殯葬改革走在前列,更好保障“逝有所安”,今年初,鎮江市殯葬改革領導小組印發了《關于深化“五安工程”推進殯葬改革走在前列的實施意見》。
楊宏斌介紹,《實施意見》明確了“公益屬性更加彰顯”“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更加優質”“移風易俗更加和諧”五個發展目標,圍繞安息、安心、安寧、安定、安全“五大工程”,設定30項任務,全面推進殯葬改革各項工作。
“五大工程”中的“安息工程”最為牽動群眾思緒。楊宏斌介紹,重點圍繞逝者有地可葬、葬式可選、葬如所愿,“安息工程”將加強骨灰安放(葬)設施建設,豐富多種形式節地生態安葬葬式葬法,擴大骨灰安放(葬)服務供給,確保逝者身后得到安息,家屬能夠安心。
持續推動將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建設納入政府民生實事項目,2024年新改擴建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不少于7個,進一步完善功能、改善設施、提升環境、擴大容量、拓展節地生態安葬區域面積。補齊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短板。按照節約土地、保護環境、保障需求、方便群眾、區域統籌協調的原則,合理確定建設規模、數量、地點,加快推進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建設,確保2025年底全市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實現區域全覆蓋。
同時,在不改變林地用途,保證森林防火安全的前提下,利用低效林多的生態條件,擴大林地生態葬復合利用規模,全市力爭新建擴建100畝;擴大海葬、樹(草坪)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服務供給,今后市本級將每兩年組織1次骨灰撒海、每年為骨灰撒海者開展1次公祭活動。(朱秋霞 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