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又到了牽動思緒的時節。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還是國家七個法定節假日之一。作為傳承了2500多年的民族傳統,清明節凝結了中華民族“祭祖敬先”“感恩奮進”的文化精華。
清明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種傳承方式。每到芳草萋萋的清明時節,人們掃墓祭祖、寄托哀思,以緬懷先人、敦親睦族。清明祭掃作為一種莊嚴肅穆的祭祀文化,核心價值是對先人的追思和緬懷。于我們每一個人而言,無論是身處何方、走向哪里,故土家園永遠是不變的精神根脈,家庭親情永遠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戀。
清明節的本意在于“慎終追遠、敦親睦族、行孝盡哀”,還原和挖掘清明節背后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心理,催生新的社會風尚,是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然之舉。佇立墓園寄語“思念墻”,將紙箔換成鮮花放在墓前,悄然改變燃鞭燒紙的舊俗,亦是一種緬懷逝者生平、傳承清明文化的新風。
春天,萬物更新,吐故納新。于我們而言,既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因子,也當積極移風易俗、摒棄陳規陋習,讓祭奠形式保持氣清景明。事實上,近年來各地都在通過以網絡祭奠、家庭追思、鮮花致意、植綠寄情等方式緬懷先人,倡導文明、健康、干凈、祥和的祭奠方式。表達情愫的方式應與現代文明相契合,才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只有用更加開放的心態看待不斷涌現的祭掃形式,用更加虔誠的態度表達真摯的追思情感,才能窺到清明節的內涵。
清明時節,追思親人,重視的是“家”。千百年來,無論多遠,不管如何困難,人們都會在清明這一天以不同形式掃墓、祭祖、追思先人。清明祭祀不僅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也能夠在慎終追遠中傳承家規、家教和家風,進而做到知禮明義。而這,也是對先人的最好告慰。
清明節也是中華民族凝聚情感、銘記歷史的時刻。在傳統清明節到來之前,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網信辦、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鑄魂2024清明祭英烈”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部署開展以緬懷先烈事跡、傳承英烈精神為重點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清風拂松柏,清明祭忠魂。各地積極開展緬懷英烈的活動,無數人自行前往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不管時代怎樣變遷,無論環境如何改變,紀念英雄,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感恩先烈,讓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崇高精神與價值理念不斷升華,我們也在清明追思中感悟家國情懷。
天地清明,追思悠遠。對先人的祭奠、向英雄的致敬,既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也是奔向未來的召喚。新征程上,帶著他們的愿景,不枉他們的期待,勇往直前,去續寫更加壯麗的詩篇,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