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清明,一歲一哀思。清明節不僅是踏青掃墓、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也是緬懷先烈事跡、傳承英烈精神的重要日子。在這個慎終追遠的特殊時刻,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進烈士陵園、紀念場所,獻上一朵鮮花、重溫革命歷史,在崇敬感念英烈的同時,汲取克服困難、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偉大的民族,總是善于從歷史中尋找精神給養。近年來,從烈士紀念日到國家公祭日,從紀念抗戰勝利到紀念長征勝利,對革命先烈的緬懷追思,對英雄人物的崇尚關愛,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自覺。英烈事跡和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精神財富。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無數革命先烈以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為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促進人類進步而畢生奮斗、英勇獻身。
我們不會忘記,李大釗從容赴死時高呼“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我們不會忘記,楊靖宇中彈殉國前慷慨陳詞“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我們不會忘記,王進喜舍身跳進泥漿壓井噴,喊出“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我們不會忘記,王繼才用一生堅守踐行諾言“我要永遠守在開山島,守到守不動為止”……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我國已有2000萬名烈士為國捐軀。他們是開天辟地的民族脊梁,是浩氣千秋的精神豐碑,為中國人心中種下英雄情結,涵養家國情懷,鼓舞迎難而上的勇氣。
感恩,是中國人崇尚英雄的情感基礎。正是先輩先烈、英雄模范用血肉之軀直面苦難,才能挽國運于狂瀾,為今日之中國的盛世繁華、歲月靜好打下開天辟地的不朽根基,讓今日之中國人的自信、自立、自強有了浩然底氣。感念,是中國人崇尚英雄的思維方式。一個個先烈們熟悉的名字,不僅書就了課本上的動人故事,更深刻影響了無數中國人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成為一種民族性格。感動,是中國人崇尚英雄的處事態度。和平年代,仍有許多人于平凡中奮起,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從“最美逆行者”到“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英雄榜樣帶來的感動,鼓舞更多人邁出勇敢的腳步、奔赴偉大的事業,在尊重英雄、理解英雄后,立下成為英雄的志愿。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今天,我們遠離了刀光劍影、鼓角爭鳴,但在前進道路上依然有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風險挑戰,依然會有各種“婁山關”“臘子口”有待克服。我們紀念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致敬英烈中傳承紅色基因,在撫今追昔中堅定前行意志,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新的偉業,寫下無愧于民族的新的歷史。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時代呼喚更多英雄,而每個人都能發光發熱,成為平凡的英雄。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奮斗精神,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所有平凡的人都可以擁有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理想之光不滅,英烈精神永存,我們這個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一定會在復興之路上涌現更多英雄人物,譜寫更多英雄贊歌。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