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脈,織就水韻江蘇。
眼下,春修水利正當時,大橋飛架、傳云跨海,堤壩佇立、胸懷安瀾,各項重點水利工程加速建設,江蘇大地生機勃勃、春潮澎湃。
4月8日,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來到中國水利高等教育的開創者和引領者、百年水利名校河海大學走訪調研。他指出:要始終站在水利發展的最前沿,朝著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學的奮斗目標邁進,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貢獻。
水利既關乎發展、又關乎安全,既關乎生產生活、又關乎生態。作為全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修水利、興水運、揚水韻,是江蘇必須做好的大文章。
治水興邦,鍛鑄“國之重器”
在中國,4.5萬余條江河縱橫交錯、奔騰不息,給人們帶了豐富的水資源。與此同時,水系分布不均、降水波動等水域特色,也讓“治水興水”成為從古至今無法回避的話題。
為護江河安瀾、國泰民安,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世紀工程拔地而起。江蘇作為著名“水鄉”,千百年來,在治淮、治黃、治運中,積淀了豐富的治水經驗,為建設國家工程、國之重器貢獻力量。
調研中,信長星通過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綜合演示平臺觀看演示。平臺集成了海上鉆井平臺、機場人工島、跨海跨江大橋、船閘樞紐、大型港口、核電站等,展示了學校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情況:
世界最大水利樞紐——三峽工程
世界最大規模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全球第一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
……
這些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第一”,都有著河海大學的參與。
信長星指出,國家工程、國之重器不僅是自主創新能力的體現,更是奮斗精神、民族志氣的寫照。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國家重大戰略。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江蘇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奮勇爭先,發揮各自優勢助力水利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水力機械是江蘇大學的傳統優勢方向,該校設計研發的低揚程泵成為了東線工程的核心動力“心臟”,有超過70%的泵站采用該模型,有效降低了調水成本,可為南水北調節電上億元;揚州大學的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王牌專業之一,如今,江都水利樞紐一共有4座泵站,其中3座就采用了揚州大學研發的水力模型……
當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也正在狠抓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開足馬力,爭分奪秒。
科技賦能,創新春潮浪涌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都水利樞紐時,充分贊許江都站“三易其址”的科學精神。江蘇水利幾十年的成果,正是這種科學精神的不斷傳承并發揚光大的結晶。
走進水災害防御全國重點實驗室,信長星詳細了解實驗室組織架構和研究方向,參觀水下機器人應用展示和人工模擬降雨實驗大廳,并通過視頻察看由河海大學發起并參與建設的全國水文專業第一個國家級實驗站——新安江水文實驗站,以及水利土木大型工程實驗基地——牛首山科技園的實驗大廳。
信長星表示,希望科研人員深刻領會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潛心研究、探索創新,為守護江河安瀾提供科技支撐。
河海大學部分科研獲獎
巍巍河海,以水為魂,創新之路,永無止盡。從建成國內首個三向六自由度模擬地震水下振動臺,到科研成果落地國家級智能網格降水系統平臺;從深海探險、深藍筑島到全球氣候應對、航道治理,近年來,河海大學的創新腳步愈發鏗鏘有力。
未來已來,馭水而至。立足豐富的水利技術應用場景,江蘇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成果,打造水利領域科技創新策源地。
近5年來,江蘇立項374個科研項目,涵蓋了水文水資源、防災減災、生態環境、工程建設與管理、農村水利、河湖治理、水土保持、高新技術應用等多個領域。18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等省部級獎項,11項技術列入水利部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建成省河湖生態健康工程中心等4個省級工程中心和一批試驗平臺。
此外,近十年來,江蘇還通過技術推介、技術交流、水利科技服務等多種方式,大力開展科技推廣工作,實施水利科技推廣示范項目30余項,促進水利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踏浪而行,培育當代“大禹”
1915年3月15日,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匆匆趕往南京,參加由他親手創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水利高等學府的開學典禮。這所學校就是河海大學的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百年風雨瞬息而過,從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到華東水利學院,再到河海大學,校名、校址幾經更替,“興學育才、治水興邦”的歷史使命卻在一代代河海人的身上傳承延續。
信長星在調研中先后參觀了河海大學校史館、張聞天陳列館。他表示,希望河海大學緊緊圍繞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辦學育人,培養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
在人才培養上,河海大學屢出新招、巧招,從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發力,致力于引導學生成為推動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軍人才。
——“本碩博”貫通一體化,開啟高水平創新人才“直通車”。早在2018年4月,河海大學發布《河海大學大禹學院“本碩博”貫通式培養項目實施方案》。小班化教學、導師制培養、打通本碩博選課系統等模式,讓學生能夠獨立且創造性地從事科學研究并解決實際問題。
——推出復合專業、緊跟時代發展需求。依托傳統學科水利工程,河海大學申報并獲批全國首批“水利+人工智能”復合專業——智慧水利。2023年9月9日,河海大學常州新校區順利啟用,將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方向,開設十大學院。可以預見的未來里,越來越多的河海學子將把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應用于水利行業之中。
——校友反哺,協同育人。在就業方面,河海大學更是抓住校友資源,以構建“招生—培養—就業—校友”聯動機制為切入點,深度鏈接企業、校友、學校三方資源,全周期、全過程、全鏈條服務學生成長與終生發展。
除了河海大學以外,全省瞄準水利人才之需,打造科創平臺,提升科研專項支撐保障力度,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通過試行項目組負責制、兼職研究員聘任制,設立自主科研基金等舉措,加大激勵力度。
不少地方、科研機構也積極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一批批勇挑大梁的現代版“大禹”。省江都管理處依托江都水利樞紐的既有優勢,形成了師資水平高、課程專業性強、培訓覆蓋面廣的特色教育培訓體系,近期成功入選水利部水利人才培養基地。句容市水利局探索搭建“師傅帶徒弟”平臺,以傳幫帶的形式助力年輕人才增強本領。省泰州引江河管理處通過技能比武的方式,配合“重點事+重點人”的培訓模式,讓青年人在實踐中提高技能水平。
新華報業·新江蘇 記者 李夢迪 徐春暉
江蘇省水利廳信息中心 鄒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