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鹽城:昂首闊步!向海圖強激活“藍色引擎”

海洋強則鹽城強,海洋興則鹽城興。

作為江蘇沿海地理中心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鹽城市一直以來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海洋強省建設、淮河經濟帶建設等戰略機遇,堅持陸海統籌發展理念,持續優化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體系,努力把鹽城建設成全省海洋經濟的重要支撐、全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的新高地。

聚焦強鏈補鏈延鏈

推動“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

日前,在濱海港工業園區的中國海油濱海LNG項目接卸碼頭上,滿載約1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的“禮諾瑞亞”輪正在有序卸貨。不遠處,一個個液化天然氣儲罐整齊排列,專用碼頭垂直入海,5臺卸料臂整裝待發,槽車川流不息。這些漂洋過海而至的液化天然氣,最終將通過天然氣管網和往來穿梭的槽車輸送至華東地區,有效提升該地區清潔能源的供應保障能力。

以港興產、臨港布產、港產聯動,今年來,鹽城市深耕海洋產業“主賽道”,積極搶抓沿江向沿海產業轉移的機遇,全面提升黃海新區承載能力,深化與央企戰略合作,積極承接重大生產力布局,全力引進龍頭基地型、強鏈補鏈型項目,全面吹響新時代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沖鋒號。

今年1月12日,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會上出臺《鹽城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起草《鹽城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草案)》,提出構建“兩地兩區”(國際海上新能源綜合利用高地、全國知名海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長三角河海聯動示范區)為特色的現代海洋經濟體系,發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裝備、海洋船舶、沿海灘涂種養業等九大產業,實施沿海基礎設施能級提升、科技創新賦能、市場主體引培、產業“雙化”協同、開放空間拓展等五大行動,力爭到2025年底,海洋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1%左右,2026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2030年突破2800億元。

向海而生,不負“風光”。新能源是鹽城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強的后勁。黃海之畔,一座座“風車”隨風轉動,整齊排列的光伏電板熠熠生輝,低(零)碳產業園多點開花,鹽城千里海疆上集聚了國家能源、華電、國電投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開發央企,全市涉海產業領域先后建成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36家。當下的鹽城正加快推動“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已占全國40%以上,電池片、組件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位。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554萬千瓦,約占全省46.2%、全國15%、全球8%,新能源產業入選首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示范集群,蘇中蘇北唯一。以明月海藻、賜百年螺旋藻、浩瑞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一批海洋生物產業化龍頭企業嶄露頭角,推動鹽城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強勢突破。

筑牢“藍色大糧倉”

加快培育海洋經濟增長極

距鹽城濱海港45公里的海上聳立著一座巨大的白色“城堡”,這個名為“陶灣一號”的海洋牧場總投資約12億元,主要進行循環馴化養殖大黃魚、海鱸、黑鲪等高品質海產品,致力打造華東地區優質的海產品供應基地。自投入運行,“陶灣一號”就不斷刷新紀錄:農業農村部第八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全省唯一一家、鹽城首個;江蘇首個集海洋養殖、海洋科研、海洋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現代化漁業綜合體項目……

“陶灣一號”海洋牧場的頻頻吸睛,背后是鹽城市海水養殖模式的不斷優化。全市現有海水養殖面積64.4萬畝,已初步形成了海水池塘生態健康養殖、海水多營養層次立體養殖、潮間帶灘涂增養殖、紫菜筏架養殖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海水養殖模式。

在響水縣,江蘇三圩鹽場海水養殖基地打造5000畝高品質海產品養殖基地為養殖核心區,采取蝦、蟹、貝混養的低密度多營養層次養殖模式,年產日本對蝦120萬公斤、貝類625萬公斤、梭子蟹28萬公斤、脊尾白蝦7.5萬公斤,產值近3億元,逐漸成為規模化高效現代養殖園區……

進入春季,射陽黃沙港漁港碼頭貨車穿梭、漁民忙碌,一片豐收風景。智慧碼頭、冷藏加工區、消防站、污水處理廠、油庫、制冰廠……這座現代化生態智慧漁港不僅著眼于擴大港口吞吐量,更聚焦于漁業生產、漁民生活全流程服務,建成后可滿足1000艘以上漁船日常停靠作業,助力黃沙港成為黃海之濱最具特色的漁貨集散基地。

靠海吃海,這是大自然慷慨的饋贈,也是沿海縣市崛起嬗變的優勢。鹽城是全國知名的漁業大市,漁業經濟總量在江蘇省領先。今年市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文件從優化海水池塘養殖模式、科學開發利用灘涂資源、推進智慧設施漁業建設、拓展海洋漁業發展空間四個方面推動加快培育海洋經濟增長極,讓海洋漁業經濟成為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

“畝產323.87公斤,破全國紀錄了!”去年6月上旬,東臺市種植大戶張綠林位于金東臺農場的鹽堿地油菜迎來大豐收。緊接著,東臺條子泥墾區也傳來好消息,由鹽城師范學院濕地學院專家團隊主導實施的重度鹽堿地油菜種植項目,在測產中收獲畝產283.99公斤,出油率達44%,創下了全國重鹽土鹽堿地改良種植新紀錄。如今的鹽城,不僅高標準農田連年豐收,沿海灘涂上越來越多的鹽堿地通過改良,由昔日的“鹽堿荒灘”變身為“糧倉油田”。

廣拓“國際朋友圈”

積極構建協同發展新格局

海洋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合作型經濟,鹽城具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南北互動合作的巨大開放優勢,只有堅持擴大開放,才能迸發活力、形成新局面。

去年4月6日,國家能源和法國電力集團在北京簽訂了《擴展合作協議》,雙方規劃在鹽城東臺共同建設“風光氫儲”綠色能源協同融合的海上綜合智慧能源島示范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外新能源領域合作的新標桿。

近年來,鹽城市積極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及RCEP實施等機遇,加強與韓國、日本等泛黃海區域國家和地區的綠色經濟合作、投資貿易交流,緊盯以德國、韓國、日本為代表的國際化公司新一輪戰略布局,吸引更多擁有國際先進技術的優質企業參與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構建海洋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持續拓展藍色經濟“國際朋友圈”。

“海上風光助力低碳發展,中歐合作共享綠色未來”,去年11月21日,2023中歐海上新能源發展合作論壇在鹽城成功召開,論壇發布的相關成果進一步釋放中歐能源轉型合作巨大潛力,有力推動了鹽城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同年9月,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在鹽城舉行并達成《鹽城共識》,會議期間,來自34個國家和組織的近千名代表開展交流研討,進一步凝聚濱海保護共識,共建合作伙伴關系,為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打開了新的視角,指引了新的方向。

通達全球離不開港口物流。鹽城港“一港四區”(大豐港區、射陽港區、濱海港區和響水港區)全部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26個,先后開通至日韓、南美、歐洲、南非等國際國內航線48條,著力把鹽城港建設成為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物流基地、長三角北翼綜合航運樞紐、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鹽城向海發展重要立足點。據統計,去年一年,鹽城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58億噸、集裝箱61.9萬標箱,貨物吞吐量已躋身全國沿海港口20強。與此同時,鹽城市積極策應“水運江蘇”建設,加快打通鹽城海運口岸向淮河沿線城市聯通的貨運通道,實現口岸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全力打造長三角河海聯動示范區。

揚帆起航,風勁潮涌。當下的鹽城正以“暢達黃海之遼闊”的視野胸襟,不斷推動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高質量發展優勢,在服務海洋強國戰略中展現自身作為,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