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無錫進入汛期。據氣象預測,今年汛期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降雨量較常年偏多。“近年來極端暴雨天氣多發,倒逼我們要細之又細,補齊防汛短板、打通行洪通道,確保安全度汛。”無錫市防辦主任張小穩說。當前,各地繃緊防汛弦,扎實做好堤防、險工隱患等排查、整治,且多數堤防已完成二次巡查,46個城市防洪排澇治理項目已完成約90%。
地毯式排查 消除險工隱患
梁溪區通航河道雙河山北段,近日多了一道長30多米、吳淞高程為6米的圍堰。圍堰后面,是一塊擋水的大鐵板,也已填土加固。“這里原先是船塢,4月巡查發現入口處的鐵板生銹嚴重,有防汛風險,我們迅速采取措施加固,用圍堰來擋澇水,并對鐵板加以固定。”該區防辦主任金杰說。
梁溪區河網密布,有1個萬畝圩區、11個千畝圩區和1個千畝以下圩區。金杰說:“堤防是防洪生命線,我們已將圩區堤防,包括京杭大運河堤防、錫澄運河堤防等劃分成31段,落實了78名行政、技術和巡查責任人,使堤防巡查、日常管護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有了保障。”今年以來他們已開展2輪堤防巡查,排查出堤防隱患3段并已整改銷號。
信息顯示,宜興、江陰等地均已對各類圩區堤防、水閘、泵站、水庫等關鍵部位、重要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并實行清單化管理、動態化清零,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掌握防汛主動權。
科技助力 城市排水更及時精準
近年來,極端暴雨天氣多發且分布不均勻,對城市排水提出新考驗。“結合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和積澇問題等綜合整治、加強應對,多部門合力破解雨水排放‘瓶頸管段’,是今年防汛亮點。”無錫市防辦人士說。
近日,在經開區清舒道和和風路交叉口,幾名市政施工人員正在將雨水檢查井井蓋掀開,將直徑約5厘米、高約20厘米的圓柱狀壓力傳感器放入底部,之后把一個有內置電池的智能終端粘在井壁上。“相關網絡平臺將于近期建成,屆時,管道內的液位數據通過物聯網傳輸到平臺,平臺再通過道路雨水實時監控信息綜合判斷排水管內水體是否過高,提升防汛應急響應效能。”相關技術負責人說。和以前強降雨前后要派出大量人員帶著防汛設備在關鍵點位24小時值守、以人防為主的模式比,有了智能設施可節省人力、提高防汛設備使用效能,防辦也能據此精準判斷積水情況并科學調度。現場了解到,目前已在主城區安裝了一批液位計,還有碗狀智能傳感器倒扣在井蓋背面形成的智能井蓋、監測公鐵立交下隧道等積水情況的電子水尺,預計在主汛期時發揮作用。
在無錫市防辦看到,優化后的市防汛防臺秒響應系統正在運行。系統匯集了水情、雨情、風情、工情、險情、災情防御信息,實時反映應急資源分布、河湖水位等信息。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水文監測站點還從大江大河擴展到圩區內,并拓展了具有實時監測、預警分析、模擬推演等功能。“和以往主要根據經驗和泵站水位來調度閘泵的方式比,能更精準預判,提升水利設施調度效能。”無錫市防辦人士說。
系統整治 增強城市排澇“體質”
新吳區工業博覽園紡城大道片區,雨水管網優化建設已進入尾聲,增設了雨水口及連接管,雨水管徑由原本直徑300毫米的老舊水管更換為直徑600毫米的新材料水管,原本直徑800毫米的排水管現在更換成直徑1.5米至2米左右的大水管,排水量增大且更加耐用。
“區里就去年大暴雨受澇情況進行積水點連片整治,被納入市級城市防洪排澇治理項目,總投入1.2億元,治理范圍除了這里,還包括江溪商貿片區、長江路沿線、南豐路積水點和公鐵立交及隧道下穿雨水泵站改造。”區防辦主任顧峰說。
改造前,區里組織專業團隊對約30公里道路進行地毯式調查,鎖定了積水范圍,摸清了道路及沿線約50個建設地塊、8個立交通道的雨水管網及泵站分布情況、核算排水負荷,并充分聽取街道、園區、企業等需求制定了改造方案。顧峰說:“和以前就點治點、‘治了前端后端又出現問題’方式比,更精準、高效。”目前整個工程已完成90%以上。
在梁溪區南長街塘涇河金鉤橋路邊,新設的地下小型泵站也已完工。“塘涇片區地勢低洼,100多間住房都是老房子,排水管網建了10來年一直沒好好整修過,存在排水不暢、溢漏等現象,再加上塘涇河是斷頭浜,汛期易受外河高水位頂托排水不暢,今年我們對片區排水管網進行改造,并根據人群集聚度高、沒有土地增設地面泵站的情況,建成了地下泵站,會在河道水位過高時通過動力設施自動排水,這樣片區排澇能力明顯提升。”金杰說。
今年起無錫實施城市內澇治理三年行動方案,對外圍行洪河道整治、內部河網疏浚連通、線上管網改造疏通等進行重點治理。目前全市500多個易積水點均已制定“一點一策”治理方案并抓緊實施,46個城市防洪排澇治理項目治理也已進入尾聲,近期還將對已建成的工程進行“回頭看”,確保改到位、管到位,夯實防汛安全屏障。(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