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綠意盎然,5月15日迎來2024年“全國低碳日”,今年的主題“綠色低碳美麗中國”,一句響亮的口號,更是對未來發展路徑的堅定宣誓。而這一年度盛事的主場活動,首次移師非省會城市——江蘇常州,無疑是對江蘇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高度認可與鼓勵。
作為國民經濟的先鋒與制造業的支柱,江蘇近年來在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邁出了堅實步伐。聚焦新質生產力的蓬勃興起,積極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成功孕育出一系列居于國內前沿的綠色低碳技術,為傳統產業的綠色升級與新興業態的低碳起步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在此進程中,緊握“雙碳”戰略導向,穩健推進各項減排措施,力求在產業結構調整、能源體系優化及交通運輸革新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與此同時,注重政策體系的配套與完善,建立健全與氣候變化挑戰相適應的政策框架,如發布《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方案》,為實現“雙碳”目標保駕護航。
順勢而為,增強政策扶持保障體系。積極完善碳達峰碳中和“1+1+N”政策體系,開展碳足跡認證、綠電溯源和產品數字護照研究;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蘇碳融”政銀產品,惠及項目500余個,直接動減碳超1000萬噸,創新推出“環基貸”“環保擔”入庫項目總投資520億元,“環保貸”總規模308.2億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約2.8億元;開展發電、石化等八大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年度碳排放報告與核查、復核工作,完成八大行業520家重點排放單位碳核查,發電行業碳配額盈余639.45萬噸;截至2023年12月底,江蘇全省第二履約周期履約完成率分別達99.92%、99.99%,全省參與全國碳市場的履約企業數和履約率均居全國前列。
協同并進,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江蘇著重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促進產業科技創新,并優化能源結構,領先進入可再生能源應用,保持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綠色產業發展方面,通過培育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和清潔能源產業,以及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海上風電等新興產業,加速綠色制造體系建立;能源結構調整方面,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確保能源供應穩定,驅動綠色低碳轉型;傳統產業升級方面,通過實施指導意見,推進工業領域的“淘汰、更新、轉型、提檔、優化”五大行動,促進節能減排;城鄉“雙碳”示范方面,支持無錫錫東新城、蘇州高鐵新城為低碳發展先導區,提升城鄉低碳建設水平。交通電氣化方面,推動公共服務車輛電氣化進程,構建綜合交通體系,減少交通碳排放。2025年江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的近景目標指日可待。
科技引領,促進研發創新深度實施。江蘇省聚焦低碳技術進步,借助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資金,全力推進前沿科技及核心產業項目,自2021年來,已立193個專項,投資17.1億,眾多創新技術因此投入實際應用,惠及綠色生活。其中,江蘇中天科技在南通實施的“可再生氫碳減排示范區項目”,利用太陽能光伏離網制氫,不僅為能源需求提供解決方案,還為氫能交通和化工產業開辟了綠色供能渠道,有效促進了綠氫的有效利用。江蘇綠碳科技納米公司在蘇州開發的世界首例火電CO2捕集轉化技術,變廢為寶,將捕集的CO2轉化為高價值碳納米管,每生產一噸產品即能減排3.5噸CO2,極大助力了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減碳目標。實踐表明,江蘇省正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加速構建低碳經濟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江蘇的綠色低碳發展實踐,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范例。在全國低碳日的聚光燈下,江蘇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可能性,證明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可以并且應當協同推進。2024年“全國低碳日”在江蘇常州的舉辦,不僅是對江蘇低碳發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對未來綠色征程的深刻期許。江蘇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向著“美麗中國”愿景邁進的堅實步伐,讓我們期待江蘇繼續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篇章,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未來貢獻更多“江蘇力量”。(馮利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