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2024年“全國低碳日”,今年的主題是“綠色低碳 美麗中國”。生態環境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在常州市聯合舉辦2024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近年來,江蘇始終堅持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用心呵護“水韻江蘇”之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探路“雙碳”,江蘇始終“乘風破浪”。2022年10月2日,江蘇省政府印發《江蘇省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包括深入開展低碳社會全民創建行動在內的“碳達峰八大專項行動”。2023年12月,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公布,包含25個城市和10個園區,江蘇鹽城、蘇州工業園區、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3地入選。今年4月,江蘇省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研究制定并印發《江蘇省(近)零碳產業園建設指南(暫行)》,引導產業園分階段、有步驟推動降碳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日前聯合印發《江蘇省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方案》,組織開展城市、園區、企業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一直以來,江蘇圍繞綠色低碳轉型先行先試,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和典型經驗,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充分體現經濟大省責任擔當。
實現“雙碳”目標,科技創新是關鍵。實現“雙碳”目標,需要依靠各類低碳技術、零碳技術和負碳技術的廣泛使用,以及與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南京建設低碳重大科創平臺,加強前沿技術攻關,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負碳重大關鍵技術,對于達到關鍵核心技術研究與攻關、先進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標準的,最高可獲得1000萬元資金獎勵;無錫錫東新城“雙碳”先導區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應用,探索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虛擬電廠建設,加快形成新型能源體系架構。因此,要強化政策集成、要素集成、功能集成,推動更多創新主體、優質資源向產業主賽道匯聚,促進技術創新、能源轉型、產業升級、資源高效利用。要通過試點建設,探索不同區域、不同領域創新發展模式,以點帶面推動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同時,要強化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起到示范引領和帶動作用,激發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活力,形成厚植綠色生產力、提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江蘇路徑。
源頭減碳,抓住降碳“牛鼻子”。能源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所以源頭減碳是重點。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第一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江蘇入選5個項目,居全國首位。在江蘇入圍的項目中,有4個項目為源頭減碳方向:連云港田灣核電站蒸汽供能項目投產后,每年可480萬噸工業蒸汽;蘇州虛擬綜合智慧零碳電廠項目全部投產后,預計全年可生產綠電量2.8億千瓦時、減少標煤消耗8.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4萬噸;如東100MWh重力儲能項目、南京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參數化液氫儲運裝備項目等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化。因此,江蘇將進一步布局一批技術水平領先、減排效果突出、減污降碳協同、示范效應明顯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推進技術應用、平臺打造和人才培養,以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江蘇不斷加大對綠色低碳創新技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著力于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定會讓“低碳發展”的春風吹綠“江南岸”。(陳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