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新江蘇訊(記者 孫秦旺)夏雨初霽,遠山如黛,南京幕燕濱江沿岸鋪青疊翠。
沿著蜿蜒山路登上南京幕府山,山腰整齊的雪松、銀杏、大葉女貞迎風而立。從山上俯瞰長江,金陵春景盡收眼底。
如果不是那塊刻有“十年復綠、百年承蔭”的石碑,人們很難把眼前這個“幕燕風景名勝區”與曾經那座“灰頭土臉”的礦山聯想到一起。
(幕燕濱江整治前后對比圖)
白云石,煉鋼過程中的重要輔料。因盛產白云石,幕府山曾是全國知名的“城市礦山”。自1950年南京白云石礦落地在此,往后的半個世紀里,一噸噸白云石從這里被運往世界各地,205米的主峰只剩下180米,靠江的山崖被挖成寸草不生的“裸體”。
“以前從江北向南去市區,車一上南京長江大橋,就能看到幕府山大片大片裸露的白色山巖,到處白茫茫的像是蓋著白雪。”南京幕燕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范舉賢告訴記者,整個幕燕濱江片區最多時有上百家砂廠碼頭、數十家工企,經年累月的礦石開采,在幕府山上留下了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的裸露礦坑,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
“雖然經濟效益好,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卻無法忽視。”范舉賢回憶,每次使用炸藥后,碎石亂飛、粉塵飄揚,風從江上吹過,主城區都是灰塵。
山上光禿禿,廢棄的宕口好似碩大的“傷疤”;山下灰蒙蒙,空氣中整日飄蕩著灰塵。隨著南京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幕府山的生態環境整治迫在眉睫。
近年來,幕燕濱江鐵腕“止血”開啟生態修復之路,幕府山白云石礦也成為南京最早進行生態修復的礦坑。
毀林容易種林難,裸露的山體上沒有土,怎么種樹?
“在修復早期,0.6平方公里的采礦區,水土流失面積達到0.4平方公里,我們把玄武湖的淤泥挖過來,通過實施一系列填土法,累計回填土方約186萬立方米,為復綠奠定了先決條件。”范舉賢介紹,幕府山還創新采用了鑿石挖槽法、輪胎織網法等多種復綠手段,將6萬多只廢舊汽車輪胎用鍍鋅防腐材料編織成“橡膠網”覆蓋裸露山體,再將泥土填入其中,為五六萬株常春藤、凌霄、石楠等灌木提供了扎根生長的空間。
累計投入資金超40億元,完成約110戶砂場碼頭、71家工企單位以及579戶居民搬遷整治,回填土方約186萬立方米,恢復植被267萬平方米,種植各類喬灌木近283萬株……幕府山的復綠之路漫長而堅定。
如今,這里不僅被國家列為礦山改造恢復生態綠地示范點,而且被批準成為江蘇省森林公園,幕燕濱江風貌區已成為南京對外展示濱江岸線修復、長江大保護工作的重要名片。
站在幕府山頂,向西眺,八卦洲的生態之美和江北的林立高樓盡收眼底,五馬渡廣場的5匹駿馬雕塑似奔騰競逐。而在另一邊的山腳下,綠色畫廊沿線展開。生態修復后的幕燕濱江風貌區新增綠化面積約80萬平方米、濕地水系約13萬平方米、綠道及慢行系統約20公里、長江生態護岸長約6公里,整體提升風貌區綠化覆蓋率約9個百分點,原先的荒山禿嶺蝶變為綠意盎然、景色旖旎的“濱江明珠”。這一切,是人民看得見的南京長江大保護的成績單,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成功實踐。
部分素材由幕燕濱江風貌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