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正式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從我國國情、糧情出發,大力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和前提。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2023年全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9541萬噸,比上年增加888萬噸,增長1.3%,糧食產量再創新高,為糧食安全打下良好基礎。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既要算好眼前賬、也要算長遠賬。緊盯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等各環節,做到夯實基礎、消除隱患,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保障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底氣所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需求量呈增長趨勢,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長期不會改變。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
保障糧食安全,要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耕地和種子是糧食生產的兩個關鍵要素。要增強“紅線”和“底線”思維,嚴格保護耕地,科學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確保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總量不減,質量提升,筑牢糧食生產的耕地基礎。種子是現代農業的“芯片”,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要加大投入力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健全良種繁育體系,推動種子科研工作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提升供種保障能力。維護種業安全,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通過不斷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牢牢掌握種子這個農業的“金鑰匙”,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鞏固糧食安全,既要“開源”,還需“節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要樹立節約糧食的文明用餐新風,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制止“舌尖上的浪費”。提倡健康飲食,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強教育引導,從餐桌抓起,從每個家庭做起,培養科學健康、物盡其用、杜絕浪費的好習慣,踐行綠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將“光盤行動”持續推進,在全社會形成愛惜糧食的良好風尚。
糧食穩則天下安。只有時刻繃緊糧食安全之弦,協同推進農業資源保護和科技應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才能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將“農業強國”根基筑得更牢。(沈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