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南京廣播電視臺
- 編輯:周冬梅
- 時間:2024-06-11 20:36:26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述“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強音。一年來,南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奮力書寫文化傳承發展的南京答卷。
“到博物館去”
成為新的時尚和潮流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的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館藏文物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至當代,達到了43萬件,是一座巨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記者來到南京博物院的數字館,眼前是一幅《南都繁會景物圖》的數字長卷,古代人物通過數字化技術“活”了起來,生動地呈現在游客眼前。
順應年輕人打卡熱潮,南京博物院還推出了特色集章活動,手起章落,故事便這樣留在了紙上,進駐進了心里。游客說:“我覺得這個蓋章活動比較有紀念意義,整個過程也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傳統文化聚人氣促消費,來到南京博物院的文創商店,這里的人流絡繹不絕,許多游客正在挑選心儀的文創產品。
這些文創多以館藏文物為原型,或融合具有南京城市特色的元素,再以鮮活的方式進行設計改造,有的還兼具互動性,接地氣又讓人眼前一亮。
人流如織的場景,在南京“有看頭”的博物館里持續上演。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南京致力于打造獨具特色、充滿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館之城”。
目前,全市共有備案博物館80座,其中國家等級博物館17座。2023年,全市博物館接待觀眾超過3000萬人次。
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表示:“我們要在切實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加強文化遺產傳承,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p>
賡續文脈
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進
中華文明,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長河,始終奔流不息。賡續文脈,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進。
2023年12月19日,在“長干古城——南京西街遺址重要成果專家論證會”上,權威歷史考古學者認為,西街遺址發現始建于3000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長干古城”,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西街遺址地層疊壓狀況復雜,已揭示的9個地層從商周時期一直跨越到明清乃至近現代。
這里有過開鑿城池的壕溝、燒磚造瓦的窯場、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如同古都南京的文明脈搏一樣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反映了南京城市連續性的發展特質。
賽龍舟賞非遺
弘揚傳統文化
風光秀麗的玄武湖的湖面上活力滿滿,擂鼓與吶喊聲此起彼伏,洋溢著濃濃的端午節日氛圍。
在南京市第二十三屆運動會龍舟比賽,共有來自基層企業15家代表隊,參加兩個大項的比賽。
揚子石化消防隊隊員李海超說:“我們拿了第一名,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團隊之間的一個凝聚力?!蹦暇┦泄簿炙戏志置窬瘜O琦表示:“我們感受到了奮勇爭先、同舟共濟的傳統文化精神,我們也會把這個精神融入到之后的工作當中,更有干勁?!?/p>
南京人賽龍舟的歷史源遠流長。
2008年1月,“六月六龍舟競渡”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京市玄武湖公園管理處辦公室主任戎飛霞介紹說,1200多年前,唐朝詩人張九齡在《經江寧覽舊跡至玄武湖》詩中寫道“鳧鹥喧鳳管,荷芰斗龍舟”,描述出了當時龍舟賽非常精彩的畫面。
龍舟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
如今,每年的4-10月份,在南京市內、近郊等有水的地方,都能感受到龍舟賽事鑼鼓喧天的熱鬧場景。
目前南京擁有多所龍舟運動傳統學校和示范學校,每年參加龍舟培訓、健身的人數有上萬人,覆蓋各行各業。
城市魅力跨越國界
文化名片愈發閃亮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原則。
2023年以來,首屆長江文化南京論壇、南京和平論壇、“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暨第六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動,讓城市的魅力跨越國界,讓南京城市文化名片愈發閃亮,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溝通歷史與當下,連接傳統與現代,在南京這座世界“文學之都”,文脈悠悠、弦歌不輟,貫通古今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