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南京市六合區江優家庭農場的農場主阮兆江遇到了麻煩事,他發現,家里儲存的糧食下層部分發生了腐爛,沒有腐爛的部分也不能作為口糧,無法被正常收購了。他急忙向自己簽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商、南京善思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作物醫生”時以斌求助。當天,時以斌拉上十幾個糧食收購商趕到現場“看診開方”——將完全腐敗的糧食剔除后,剩余部分由收購商無害化處理后變為飼料糧并收購。阮兆江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糧食收購,是農事生產的重要一環,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路徑,全省各類服務主體達7.4萬家,年服務規模超過7000萬畝次,服務營收超140億元。
打通全流程,服務小農戶
6月5日下午,在南通市如東縣洋口鎮楊楝園村吳大家庭農場,3臺現代化收割機正在田里穿梭收割夏糧。農場主吳健告訴記者,只用了一天半時間就收完了200多畝地,收割好以后也不愁賣,“我的糧食早就被‘包’了,而且還有烘干等各種服務。”
不遠處,一片已經收割完畢的田塊正在播種秋糧。一臺側深施肥機將成捆的秧苗準確無誤地插進田里,同時,一顆顆藍色的“小膠囊”也均勻地施于秧苗側3至5厘米,深度3至5厘米,這些“小膠囊”就是緩釋肥顆粒,表面包裹著一層“智能膜”,就像為農作物安裝“控肥”鬧鐘,農作物需要“吃飯”時,就適量釋放出一些養分。過去要施肥追肥3-4次,每畝肥料用量得達到80公斤,現在只需要在插秧的時候同步側深施肥1次,實現了降本增效。
“今天夏糧收割完,再用兩天時間平整土地之后,我的田里也是這般場景。”吳健指了指旁邊那片綠色稻田說,“這里是我們的育秧基地,我的秧苗就在這里,到時候直接‘搬’到田里就能開工。”
如東供合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旭介紹,吳健原本是個只有10多畝地的小農戶,如今通過流轉已經擁有了300多畝地,而且種糧的各個流程都被“包下來”了。“像吳健這樣的小農戶很具有代表性,他們雖然有一些種植經驗,但是自己種田始終面臨機械不足、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目前我們服務小農戶已達8.4萬畝,合計服務全縣達30萬畝,在我們的幫助下,施肥慢、收割慢、烘干難等問題被成功解決。”
成本下來了,收入上去了。“現在每畝地能節約200-300元的成本,而且后續的成本也比以往少多了,一年下來相當于多收入了10多萬元。”吳健說。
“在農業生產‘耕、種、防、收’等環節當中,防是最困難的,尤其是在農藥使用方面。”南京善思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梁冰說,“長期以來,農戶由于缺乏專業技術,存在選藥不對路、用藥不科學、打藥不及時、混配不合理等痼疾,為大幅改善農戶隨意混配、隨意加大用藥量等問題,我們研發出更先進的納米農藥,明顯提高藥效的同時,實現減量化和農藥零殘留,破解農藥綠色難題。”
“我們探索出了‘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務’模式,即因域定種、因種定技、因田定肥、因時定藥、因機定效、因(方)法定收(成),通過這‘六定’來實現農業數字化服務。”梁冰介紹,給農戶提供納米農藥,只是企業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前菜”,將納米農藥產品作為抓手,為農戶提供全環節的服務才是“重頭戲”。
首先,一線人員作為初級“作物醫生”先要了解農田“病情”,到實地進行數據抓取并落實在數字化平臺上,然后中、高級“作物醫生”還要陪同一線人員,把準農戶的疑難問題,根據開出的“病歷單”確定病蟲害發生的種類、程度,農藥使用品種、劑量以及最佳防治時期等信息,通過無人機或噴藥工具噴施,用網格化的管理、精細化的服務和信息化的支撐來去解決全流程問題。
“不會科學種地,是小農戶的痛點所在。我們希望以‘定制化植保托管服務’標準流程、屬地化線下作物醫生服務團隊、數字化線上農業數據采析平臺、科學化納米農藥病蟲解決方案、精準化無人機噴施服務及監管為依托,幫助農戶解決不能科學種地的難題,實現可復制可推廣,促進農戶增產增收。”梁冰說。
離鄉不丟地,不種保收益
近年來,江蘇大踏步向著農業現代化邁進的同時,也依然存在“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等問題。一方面,不少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外出務工,農村的勞動力缺少,“誰來種地”這個問題逐步顯現;另一方面,不少小農戶面臨土地細碎、成本高、質量差、效益低等問題,“怎么種好地”的問題制約著小農戶的積極性。
在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處長樊寶洪看來,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的有效途徑,能夠將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有效促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一把“金鑰匙”。
樊寶洪表示,在不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條件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能以需求為導向,聚焦產前、產中、產后各領域和耕、種、管、防、收等各環節,涵蓋單環節托管、半托管、全托管各形式,把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經營環節集中起來,還能在金融、保險等方面,由專業機構提供“保姆式”服務和保障,既解決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還能讓廣大農戶“離鄉不丟地、不種保收益”“誰來種地”的問題就有了“妙”解法。
對于不少小農戶來說,“種好地”還面臨著生產管理粗放、生產效率較低、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農業社會化服務能有效整合農業科技、裝備以及更為專業、先進的管理經驗等服務資源,精準對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求,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精準高效“進村入戶”,實現更高效率的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幫助農戶多種地、種好地。
近年來,江蘇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也初步探索出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之路——
引導培育多元化服務主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專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服務主體達7.4萬家,圍繞產前、產中、產后各領域,耕、種、管、防、收等各環節中,一家一戶、單個經營主體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服務需求,因地制宜開展農事服務,破解“誰來種地、怎樣種好地”難題,促進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以開展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為先導,探索形成了以推廣農技體系改革為重點的區域農業服務中心模式、以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標志的“服務綜合體”模式、以開展主體聯合服務為特征的“服務聯盟”模式、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合作農場”模式、以特色服務為引領的“專項化服務”模式等代表性的農服模式,示范效應明顯;
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擴展多層次服務領域,服務環節不斷向產前、產后延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等領域推進,逐步形成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務網絡,包括農資供應、技術信息、金融保險等服務以及農產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各方面;
引領創新多路徑服務方案,部分起步早、實力強的服務主體圍繞農業全產業鏈或重點環節,探索建設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小農戶和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提供集農資供應、技術集成、農機作業、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等服務于一體的農業生產經營綜合解決方案,破解生產主體做不了、做不好的共性難題。
走向專業化,全鏈條增值
在江蘇,像如東供合農資連鎖有限公司、南京善思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這樣的服務組織還有很多。記者從6月5日召開的全省供銷合作社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現場推進會上了解到,我省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勢頭良好,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較好基礎,具有農業科技貢獻率、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等較高的優勢,但總體看,對照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要求,農業社會化服務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
在綜合實力方面,大多數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服務實力偏弱,服務內容項目較為單一,大多集中在耕、種、管、收等環節,從事產前、加工、銷售等綜合服務的較少,服務鏈條延伸不夠;多數服務主體服務內容科技含量不高,具備全程托管服務能力的組織還不多;不少服務組織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影響力不夠。
在服務資源供需方面,受地形地貌、資源稟賦、主導產業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一些地方農業社會化服務供需矛盾較為突出,全產業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相對滯后,區域性服務資源合理調度存在一定困難,農機農藝融合配合度偏低,亟待向全環節、全產業鏈、全功能服務領域拓展延伸;還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市場發展尚不成熟規范等問題。
優質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強省的重要標志。樊寶洪表示,我省將綜合發力,持續推進具有江蘇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聚焦主體培育,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著力支持發展各類型服務主體,利用3年時間培育壯大40個農業生產性服務品牌;以資金、技術等要素為紐帶,積極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新型組織形態,拓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實現各主體功能互補、利益分享、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倉儲物流、金融保險等服務,實現更大范圍服務資源整合、供需有效對接。
提升行業發展能力,保障小農戶權益。加強規范引導,努力提升服務主體和從業人員能力水平,積極推行“約定有合同、內容有標準、質量有保證、過程有監管”的服務方式;引導各類服務主體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等多種形式,建立更具約束力和穩定性的聯結關系,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創優服務鏈條,促進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延鏈上,堅持需求導向,推動服務逐步從糧油等大宗作物向果蔬茶等經濟作物拓展,從種植業向養殖業等領域推進,逐步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發展能力;補鏈上,針對農產品流通環節損耗較高的問題,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做好產銷兩地冷鏈有效銜接、綜合配套上下功夫,實現更多農產品“一季產、四季銷”;優鏈上,圍繞農業社會化服務傳統業務農資供應,發展壯大一批創新型農資企業,推進農資流通向現代物流發展、向綜合服務延伸,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相匹配的農資供應體系。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姚政宇 吳瓊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