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唱響新時代運河文化“水調歌頭”

十年來,我們用腳步丈量運河,用心靈書寫運河——

唱響新時代運河文化“水調歌頭”

江蘇是大運河最精彩段落,大運河是江蘇最多彩文脈。大運河江蘇段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永遠造福人民”的殷切期待。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年來,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站在民族文化復興的高度傳播運河文化,以“文化+”作為引領,以“+文化”實現破圈,唱響新時代運河文化的“水調歌頭”,讓運河成為人們身邊的詩與遠方。

5月18日,“運河三老”之一朱炳仁在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發表演講

我們踐行“四力”,用腳步丈量運河,用心靈書寫運河,以全媒體矩陣傳播運河;我們心懷“國之大者”,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時代命題,描繪水韻江蘇的壯麗圖景;我們利用數字技術實現“新聞+藝術”“科技+文化”的交融,推出運河主題系列融媒體報道;我們致力于刷新運河文化場景體驗,推動運河沿線跨界合作,更加生動地講述運河故事,擦亮運河文化品牌。

繁華不只為追憶,前路漫漫亦燦燦。站在新的節點上,我們將打造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第一融媒體雁陣,回答好“保護傳承利用運河文化”這道時代命題,讓運河文脈融入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化作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

1.行走運河十一城

《新華日報·人文周刊》“行走運河十一城”系列報道

一步一個腳印,在酷暑中走遍江蘇境內與大運河相伴相生的11座城市;通過實地探訪運河遺產,采訪一線專家學者,對話枕河而居的百姓,拿到第一手最鮮活素材;用心書寫,以“小火慢燉”的功夫,首次對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全流域、全時空、全景式升級版報道……2018年6月到9月,新華日報社策劃推出“行走運河十一城”系列融媒體報道。

秉持歷史和發展的眼光,這組報道在鉤沉運河輝煌歷史的同時,深入展現沿線城市如何齊心協力又各具特色地把江蘇段建成全流域的先導段、示范段、樣板段,成為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志和閃亮名片。

“行走運河十一城”采用全媒體矩陣形式,精打細磨11個整版,版面上附二維碼,掃碼可以觀看視頻,每篇報道閱讀量都在20萬以上。作品同時在交匯點、中江網、“江蘇有戲”等傳播矩陣分時段分發,閱讀和反響均超出預期。報道完成后被集結成冊,出版《行走運河城》。2018年底,在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行走運河城》被作為“運河文化”主題論壇的伴手禮,成為宣傳推介江蘇大運河文化的一張文化名片。

2.千問千尋大運河

全線歷史最悠久、文化遺存最豐富、活態利用最好,大運河江蘇段不愧為積蓄千年文化勢能的“超級IP”。2020年下半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精心策劃實施“千問千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傳播行動,把運河文化遺產和大運河文化帶江蘇實踐“掰開”“揉碎”加以挖掘、傳播和講述。

緊扣“問”和“尋”這兩個關鍵字,融媒體尋訪組遍訪大運河江蘇段沿線城市,采用融媒體手段,以小切口看大運河,從受眾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用心用情去感受運河、表達運河。開鑿變遷、水利工程、政治軍事、漕運鹽業、行旅移民、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鎮古村、建筑園林、運河生活、文學詩詞、當代價值……歷久彌新的運河故事,如同一冊厚重的文獻、一軸精美的畫卷、一座人文傳播的富礦,其所蘊含的情感力量、人文溫度和思想深度,是江蘇文脈綿長、底蘊深厚的生動寫照,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鮮活注腳和時代風采的自信表達。

目前,項目執行進入第五年,共發布傳播運河歷史文化、當代運河價值的視頻、文圖等融媒體作品超過200條,全網總閱讀量超過8700萬次,收獲越來越多的“粉絲”。

3.“新年‘走大運’”活動

2018年元旦,大運河江蘇段“八城聯動”,約6000名體育愛好者迎著陽光,在運河兩岸以健步“走大運”形式,寄托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創新表達傳統底蘊,發展延續歷史文脈,7年來,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連續策劃“新年‘走大運’”活動,集結全民健身、城市文化、百姓祈福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創意元素,成就了這一以“運河”為主題的新民俗,打造推動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走在前列的亮點,為保護大運河凝聚更多力量。

千年大運河融入生活,成為市民游客觀光旅游、健身休憩的重要場所,看得見悠悠文脈綿延,望得見城市滄桑巨變。沿著運河步道前行,一路與運河新景不期而遇,起點、沿途、終點的“福運驛站”,書法家現場寫聯贈福等主題活動……讓人們體驗到充滿魅力的運河文化。

千里運河千里秀,一重門戶一重新。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優勢,江蘇各地獨具韻味的“運河畫卷”,吸引人們沉浸式觀賞運河風光帶和風景名勝的全新面貌,在一幕幕水清岸綠、貨暢其行、船運繁忙的美好生活畫面里,領略古韻今風的激蕩交融,感受古老運河在保護和修復中煥發新生機。

4.“行走大江大河 書寫水韻江蘇”采風活動

“行走大江大河 書寫水韻江蘇”采訪團在運河畔行進式采訪

 收拾行囊、向春而行,在江蘇“打開”三千里運河最美的篇章。去年4月,由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行走大江大河 書寫水韻江蘇”采風活動啟幕,近200名來自全國各大主流媒體的文化記者、副刊編輯相聚大運河江蘇段,在實地采風中親歷大運河文化,感知歷史與現代、文化與生態、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的“江蘇名片”。

追求新聞之新、思想之深、人文之暖,讓江蘇大地上相交融匯的錦繡繁華、古韻今聲有了更生動和多維的呈現。沿運河行進,人們憑水懷古,深情感知“水韻”與“文蘊”的相互影響;一路參觀船閘、大堤等種種水利奇觀,從2500多年的運河發展史中感受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血脈。在槳聲燈影里移步換景,眼觀如今的大江大河如流動的“文化盛宴”,通過科技賦能、文旅融合等新技術新形式新體驗,活色生香在普通人的日子里;水韻十足的歷史文化街區、主題文化公園,匠心巧運展示中國大運河歷史和文化的博物館,紛紛成為家門口的“詩和遠方”。時空經緯中,“訪古”變成“嘆今”:一脈古今,成為某種隱喻,鼓勵人們傳承和敬畏歷史,也在流動中創造新的偉業。

5.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

把古老的運河文明講給年輕人聽,把中國的運河故事講給世界聽,把豐富的運河內涵講給未來聽。2022年1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承辦的“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正式啟幕,首場邀請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登臺開講。匯聚高端陣容,邀約名家大咖,兩年多來,講堂樹立了品牌形象,產生了IP效應,成為我省重要的大運河文化傳播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人在這里讀懂中國大運河、讀懂幸福中國。

“通達千里,運化古今”的大運河,如何進行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何以從大運河視角看中國文化自信自強?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怎樣解決“從何處下手”的落地實踐問題?兩年多以來,“中國大運河文化講堂”邀請單霽翔、葛劍雄、莫礪鋒、龔良等眾多文化名家共襄盛舉,打造運河版“百家講壇”:回溯悠遠綿長的運河發展史,生動呈現中國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歷史文化、人文底蘊、時代風采;細究運河在中國古代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觀照運河文化對現代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窺見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演變歷程和文化發展的“密碼”;帶著一個個“時代必答題”,探尋大運河面向未來的場景,在6400里活水和2500年文脈持續滋養下,千年運河在大眾記憶中迎來真正的“復蘇”。

6.“一河千年韻古今”融媒體專題

“一河千年韻古今”融媒體專題

以135米《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巨幅畫作為創作素材,將千里運河、千年文脈、水韻江蘇以一幅畫卷,4個篇章,百余篇圖文、音視頻稿件進行融合傳播,動態再現大運河的前世今生……由中國江蘇網推出的“一河千年韻古今”百米長卷看大運河融媒體專題,是國內首個將“大運河”與“藝術畫卷”融合呈現的網絡新聞產品。“新聞+藝術”“科技+文化”的交融,促進了新聞內容的延展,提升了新聞傳播的藝術性,加深了新聞受眾的浸入感,讓大運河文化內涵具象可感,親切動人。

“屏上閱運河,指尖過千年”,數字技術的深度運用,讓靜態的大運河圖卷在屏幕上、指縫間動起來,運河地標和國家級非遺項目點綴其中,藝術呈現大運河的人文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專題梳理運河大事,采訪典型人物,融合復現大運河的滄桑變遷和歷久彌新。融新聞性、藝術性、互動性于一體,專題網頁以視頻引導結合橫向分屏的形式進行設計,除過場視頻外,流水、飛鳥、行船、微風等動效均由網頁技術代碼實現,嵌入的H5大大提升作品的交互性與傳播力,讓觀者通過聽聲音、點互動的方式全景感受江蘇挖掘地域文化以弘揚運河文化的特色亮點,探索運河文化與人民之間的“共情密碼”,持續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