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卡塔爾首都多哈,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現場,中國大運河正式通過審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24年6月22日,“大運河長子”揚州和沿線35座城市一起迎來了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的特殊日子。當天,“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揚州舉行。王平、單雯、酈波等嘉賓受邀來揚參加活動,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暢談他們眼中的大運河和戲曲、文化、詩歌以及那些關于揚州的故事。
一座從“根”上就懂戲的城市
——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
王平
“大運河是了不起的水工奇跡,促進了文化、經濟、工業、農業等多領域的繁榮交流。”王平說,京劇的發展繁盛與大運河密不可分。早期的徽班通過大運河北上進京為乾隆祝壽,經過各地劇種腔調的互相切磋、創新發展,才有了如今集各種劇種亮點于一身的京劇,“如果沒有這條大運河,京劇的發展可能會很慢。”
作為大運河原點城市揚州,王平說,這是一座從“根”上就懂戲的城市,這里風景秀麗,戲曲藝術的交流互動,讓這座城市愛看戲也會看戲,“其實京劇等很多戲曲都吸收了揚州曲藝劇目的精華,如音調、旋律等。我很樂意到揚州來演出交流,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創作出更多與大運河相關的故事,為賡續大運河文脈,傳承大運河深厚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出一份力。”
作為一名七旬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始終覺得肩頭仍有一份責任。“除了青年演員需要接班,其實觀眾也需要接班,要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喜歡上京劇這一傳統文化瑰寶。”王平說,他會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下來的珍貴素材,去努力挖掘更多“閃光的配角”,去放大,去創作,為用心講好大運河故事貢獻一份力。
讓全世界知道傳統文化的力量
——國家一級演員、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單雯
單雯
一曲醉夢千城染。作為中國昆曲新生代最出色的旦角之一,單雯說,昆曲是“百戲之母”,發源于蘇州,老一輩的藝術家沿著奔涌不息的大運河,去沿線城市表演互動,讓昆曲得以延續和發展。“可以說大運河是昆曲密不可分的血脈。”單雯說,她的兒時印象中,“家門口”流淌悠悠運河水,往來船舶的聲音至今讓她難忘。
從學生、演員到成為老師,單雯的身份在轉變,但她對戲曲藝術的傳承責任始終未變。她說:“就如同這條奔騰千年的運河一般,始終連接著兩岸沿線的人們。”
談及來了許多次的揚州,單雯說:“揚州的變化巨大,發展迅速,大運河畔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運河三灣公園,有著濃厚的運河文化韻味。”
單雯感慨道:“作為‘運河長子’,揚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一個出文化的地方。希望運河沿線城市的曲藝人可以攜手努力,讓全世界知道傳統文化的力量。”
運河有四“yun” 輸運國運詩韻意韻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
酈波
“大河之上尋李杜,千載而下長精神。”2024年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的日子,受邀前來揚州參加“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的酈波專門創作了一首小詩。
聊起奔涌千年的大運河,酈波覺得,在運河邊長大的童年是他最幸福的一段時光,他還重點分享了自己所理解的運河之四“yun”,包括輸運、國運、詩韻和意韻。
“輸運”,運河最初是運兵、漕運和鹽運。而溝通五大水系,貫通中國南北的運河,對于中國大一統的民族文化融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便是“國運”。而大運河的“詩韻”,則是因為李白、杜牧等諸多詩人南來北往,走的是一條“青春揚州路”,追尋心中的理想和詩味。大運河的流淌和延伸,讓大批詩人留下了大量的千古名句。而這最后的“意韻”,則留存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名勝古跡、歷史遺存、工業遺存、民風民情、宗教文化等多領域,每個領域的“意韻”最終都源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酈波說:“可以說大運河的輸運之功、國運之力、詩韻之美和意韻之深,在人類的運河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提到揚州,酈波盛贊,揚州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唐代的揚州就有著“揚一益二”之譽。很多詩人在揚州留下足跡,盛唐三大明月詩,兩首是在揚州寫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毫無疑問是在揚州寫的。另一首是李白的《靜夜思》,最為精短。李白25歲到揚州,一個深秋的夜晚,在揚州的驛館病倒了,就寫下了《靜夜思》。
江蘇是大運河核心段,歷史遺存豐富,作為一名江蘇學者,酈波說,弘揚運河文化,他責無旁貸,“能以‘何以中國’之名,見運河文化之深,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我希望這樣的活動今后越來越豐富,通過立體化傳播矩陣,讓運河文化流入尋常百姓家。”
“為了寫這本書,我把大運河‘走’了一遍”
——國家一級作家、南京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馬伯庸
馬伯庸
“我曾經寫過一部小說,叫做《兩京十五日》,就是以明代大運河作為主題,描寫的是一個明朝太子花了十五天時間,通過運河從南京趕到北京的故事……”馬伯庸在揚州暢談大運河文化,并解密其作品《兩京十五日》與大運河之間的淵源。
馬伯庸被稱為“文字鬼才”,文字充滿奇趣,其作品主要為歷史類小說,還有雜文、小品文、散文等,《兩京十五日》《長安十二時辰》《長安的荔枝》《古董局中局》等多部作品走紅網絡,有的被改編成影視劇本,有的獲得過周票房冠軍。“為了寫這本書,我把大運河‘走’了一遍,當然這并不是真正意義的行走,我選擇了運河沿線特別重要的節點進行了實地查勘和走訪;同時,在史料中找尋,與先賢對話……”
馬伯庸說,對于一個喜歡歷史的人來說,大運河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運河是《兩京十五日》這本書的靈魂所在,里面的角色、情節等都是圍繞大運河展開的。他一直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因此,自己也借寫作機會挖掘和了解了大運河背后的文化底蘊。
談到在今天信息爆炸且科技手段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講好大運河故事時,馬伯庸表示,要挖掘古人曾經做過的事情以及他們曾經有過的思考,讓現代人產生共鳴。比如,大運河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溝通南北,讓南方和北方的種種特產暢通起來,揚州鹽商可以享受到塞北的皮毛,用到遼東的珍珠;同時,北方的邊塞軍人可以用上南方運來的鐵器和各種藥材。
馬伯庸說:“講好大運河故事,就要站到古人站過的地方,看他們看過的風景,緊緊抓住這種古今的共同點,研究運河,用好運河。”
“這座古詩詞里的城市,和想象中一樣美好”
——2024《中國詩詞大會》選手 張可兒、姜敬曦
張可兒(右) 姜敬曦
還記得,在2024《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的舞臺上,詩詞達人們帶觀眾領略世界上“含詩量”最高的大運河,品味運河原點城市的“詩意盎然”。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昨日,在“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現場,來自2024《中國詩詞大會》的兩位小選手張可兒、姜敬曦現場對詩,從《早發白帝城》到《次北固山下》,開啟大運河詩詞模式。別看他們年紀小,懂的可不少。采訪中,姜敬曦說,古代詩人在大運河畔寫了很多詩,因為大運河是古代重要的樞紐,南北文化在這里交融,運河的壯麗風景,沿線的人文風情,都激發了詩人的創作欲望。
姜敬曦說,雖然自己是第一次來揚州,但之前就對揚州印象很好。“飛花令里,我念過那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當他真的來到這座古詩詞里的城市時,姜敬曦覺得和自己想象中揚州,一樣的美好。
“昨天我到揚州,看見了一座塔,特別漂亮,后來才知道是大運塔,我想去那里看看!”姜敬曦說,借這次參加活動,他把揚州當作畢業旅行的一個目的地,“好好逛一逛、看一看這座古詩詞里的千年古城,在千年流淌的古運河邊,念一念那些描寫揚州的古詩詞!”
記者 史盼盼 張孔生 丁佐春 陳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