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因其非凡的經濟實力與活力,在全國經濟版圖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0.09%的國土面積和全國1%的人口,貢獻了全國2%的經濟總量,3%的工業增加值,4%的實際使用外資和6%的進出口總額,蘇州有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卓越條件和能力。
答好時代命題,蘇州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聚焦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勇于進取。今年1至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0%,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4.0%;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4%;進出口總額達10188.4億元,同比增長10.4%。亮眼的成績,彰顯出獨特的韌性,也激勵蘇州不斷邁出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
決勝“關鍵之年”,這座城市正以“新”潮澎湃之勢,用創造性實踐催生更多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使新質生產力持續開花育果,向著成林成勢加快生長。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蘇州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先進材料3大產業集群站上萬億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4.4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可以說,制造業是蘇州最大的“看家本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面對數字化浪潮,蘇州推動數字經濟與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發力數實融合,蘇州目標明確、路徑清晰。今年1月,蘇州以“新年第一會”的形式召開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推出“蘇州智造”強基提質行動,全力打造由10個產業集群和30條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力爭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奮力打造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謀定而后動。眼下,蘇州正廣泛調動各地發揮資源優勢,協同構建一個強大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下好數實融合“先手棋”。今年6月26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八大樞紐節點之一的“東數西算”長三角算力調度中心在吳江區啟用,規劃超萬個高功率算力機架,將有效提升蘇州及長三角地區數據中心集群的承載能力和功能能級。吳江布局算力產業,重點服務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低空經濟等時延敏感型產業。
相城區聚焦智能車聯網產業,探索打造“核心算法—增量零部件—車聯網通信—出行應用”的產業鏈生態結構;蘇州工業園區錨定人工智能產業,圍繞“AI+制造”等重點領域,加強場景應用突破;通過智改數轉網聯,太倉港深化“5G+北斗”“5G+物聯網”應用,加快推進全港主要生產設備“無人化、遠控化”升級改造……蘇州在智改數轉道路上不斷加速競跑,全市財政每年投入近20億元,累計推動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超過3萬個,在全省率先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全覆蓋。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蘇州受益良多,產業煥新走在前列。目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2.7%、47.6%。蘇州還集聚“燈塔工廠”7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緊密結合
只要通過手機APP操控,車輛即可輕松完成斜列車位、草磚車位及空間車位等復雜場景下的自動泊車,成功突破行業難題。蘇州天瞳威視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高速領航系統、自動泊車系統等產品,被國內外知名新能源車企廣泛應用。
胡潤研究院今年3月發布《2024全球獨角獸榜》,天瞳威視上榜,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獨角獸”。而企業所在的吳中區,更是集聚千余家“機器人+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產業規模突破1300億元。
在蘇州,像天瞳威視這樣的企業不斷涌現,成為創新“主力軍”。蘇州國家高企、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均位居全國第四;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5萬家,居于全國第一;科創板上市企業55家、全國第三。
一大批“小巨人”“獨角獸”“單項冠軍”在垂直領域、細分市場精耕細作,打開更大的創新天地。蘇州乘勢而為,充分激活其創新主體作用,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結合更緊密,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線并進”。
為了更大程度釋放企業主導的創新活力,蘇州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面向全球“揭榜掛帥”,實施有組織科研,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
在張家港,蘇州矩陣光電有限公司聯合鳳凰科技創業園等7家成員,成立“蘇州市化合物半導體磁傳感創新聯合體”,打造從材料端到應用產品的化合物半導體磁傳感產業鏈條,推動科創、投資、成果轉化有機互動。這樣的創新聯合體,蘇州今年將突破200家。
從企業牽頭技術攻關,到聯盟服務產業集群,蘇州持續完善創新合作機制,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更緊密結合。
最近,蘇州科技大學校長顧菊平又多了一個新身份——中國(蘇州)光子產業科創聯盟理事長。這一聯盟已吸引太湖光子中心前沿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蘇州醫工所、蘇州納米所等25家研發機構及首批31家龍頭企業參與。“我們要讓大院、大所、大學、大廠發揮各自優勢,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產業化突破的強大合力。”顧菊平說。
“研發機構牽頭聯合、核心企業支持協助、全產業鏈積極參與、服務機構賦能支撐,這種‘組團式’‘全鏈條’‘全周期’的創新,正在蘇州全面鋪開。”蘇州市科技局局長徐積明表示。蘇州系統梳理全市400多家實驗室、研究院等科研平臺,按產業方向、以科創聯盟形式進行整合,全力打造“一產業細分領域一科創聯盟”,引導聯盟服務企業。
開放合作與營商環境同頻共振
5月16日,在2024“十城聯動·共享美食佳飲”首站(昆山站)活動啟動儀式上,國際咖啡品鑒者協會授予昆山“國際咖啡產業之都”榮譽稱號。昆山不是咖啡原產地,不種咖啡豆,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消費市場,憑什么摘得這一桂冠?
究其根源,這得益于具有國際眼光和開放視野的昆山人,瞄準產業鏈重點環節招大引強,并用一流營商環境推動項目建設,從而實現咖啡產業集群從無到有、從有到強。昆山與2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溝通聯系,囊括了全國60%的咖啡生豆烘焙量和全國60%以上的生豆進口量。
開放,是蘇州的優勢,而鍛造這種優勢的底氣則來自一流營商環境。積極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等53項“一件事”服務全面落地;深化涉稅業務等“同城通辦”改革,推動多元化“就近辦”……蘇州用一項項務實周到的政策舉措,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堅定了企業信心。蘇州針對短期境外來蘇人士創新推出移動支付工具Su-Pay,實現“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讓外籍人士支付不“見外”。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這一方面蘇州一路領跑。蘇州已擁有知識產權法庭、破產法庭、國際商事法庭、勞動法庭、互聯網法庭、數據資源法庭6個專業法庭,是全國專業法庭最多的城市。
6月18日,常熟“市采通”建立的首個海外倉在越南胡志明市掛牌,將為中小微企業“出海”提供更優質更高效的便捷化服務。近日,工信部發布《2023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蘇州市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綜合得分位列地級市第一。
總投資超10億美元的博世新能源汽車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總投資20億元的太古可口可樂項目“五證連發”,從簽約到開工僅歷時8個月……一流營商環境,讓海內外資本持續看好蘇州、深耕蘇州。目前,蘇州累計使用外資超1600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三。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開放之路越走越寬。今年4月26日,2024蘇州全球招商大會上,429家世界500強前來捧場,總投資3719.5億元的367個項目集中簽約。可以預見,伴隨著營商環境“金字招牌”更加閃亮,蘇州必將在開放合作中書寫新的產業傳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李仲勛 盛崢 周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