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去年7月以來,蘇州積極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推動制造大市邁向智造強市。
在蘇州林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留置針生產部經理汪衛俊向記者介紹了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小變化。
“這是我們留置針生產的關鍵工序,叫總組裝。以前手工作業的時候,效率比較低,(人均)每天只有300支左右,而且還需要顯微鏡進行全檢。采用全自動化作業之后,(單條流水線)每天的產能超過4萬支,通過視覺系統(實現)百分之百全檢,(產品)質量更可靠”,汪衛俊介紹。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林華醫療是一家專注于高端醫護耗材自主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覆蓋全國1萬多家醫院及醫療機構。自2015年起,企業在行業內率先推進智能制造建設,2017年從瑞典進口首條自動化流水線,日均生產6萬支留置針,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蘇州林華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設備設施部總監徐德告訴記者,林華醫療留置針智能工廠基于統一平臺,打通所有業務環節進行數據共享以及關鍵數據的自動采集,并實現高度集成,從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公司各業務環節互聯互通。企業也將持續加大對智能制造的投入,為蘇州快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作出貢獻。
林華醫療留置針智能工廠是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在日前公示的江蘇省智能制造工廠名單中,蘇州有33家企業入選,名列全省第一。
作為全國最早推動“智改數轉網聯”的城市之一,蘇州為企業提供智能制造免費診斷服務,全市財政每年投入近20億元,累計推動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超過3萬個,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設備超百萬臺,引育16家國家級雙跨平臺,在全省率先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網聯”全覆蓋。隨著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提升,產品競爭力明顯增強,帶動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在位于常熟的眾捷汽車零部件公司,10多條智能化生產線整齊排列,每條線上都有機器人手臂來回穿梭運轉,平均21秒就能完成所有工序,下線一件產品。
“原先由4人操作4臺設備,現在改進為1人操作4臺設備,人員數量減少了75%。智能生產線通過在線自動檢測系統和高精度生產設備,在確保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的同時,降低了生產成本”,蘇州眾捷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產經理顧曉峰表示。
在2021到2023年完成“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的基礎上,今年,蘇州又啟動了新三年計劃,每年開展1萬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評估,聚焦企業不敢轉、不會轉、不能轉等痛點難題,打造全流程服務,力爭到2026年,蘇州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80,全市數字化生產設備聯網率超過70%,努力打造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蘇州樣板”。
蘇州市工信局副局長石志偉表示,蘇州重點抓“智改數轉網聯”,將以獲評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契機,引導鼓勵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引領,推動鋼鐵、化工、紡織行業等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在新興產業方面,將重點抓AI+制造業,推動高端裝備和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數字化經濟的深度融合,培育大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