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南京:從0到1,攀“高”向“新”持續突破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獲獎的250個項目中,南京29個項目(包括主持完成和參與完成)在列,占全國總數的11.6%,占全省獲獎數的74.36%,獲獎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南京,一片涌動著科技創新浪潮的沃土。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就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等作出重要指示,飽含著對江蘇、對南京工作的巨大關懷和殷切希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京新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勁動力。

諄諄囑托,催人奮進。一年來,南京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主線,認真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鼓足干勁、不斷探索,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力爭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

蔚藍科技面向消費者推出具有人工智能的四足機器人,廣受好評,是省內少數擁有四足機器人研發及生產能力的企業。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蔚藍科技面向消費者推出具有人工智能的四足機器人,廣受好評,是省內少數擁有四足機器人研發及生產能力的企業。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鍛造戰略科技力量,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他希望,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尋找下一個地球!近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領銜的科研團隊聯合發布了近鄰宜居行星巡天計劃,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論文發表在《空間科學學報》。科研團隊預期,該計劃將實現“從0到1”的重大科學突破,首次發現近鄰類日恒星的宜居帶類地行星。這些宇宙中的“新大陸”,有望成為理想的人類“第二家園”。

大學大院大所林立,高層次人才集聚,科研實力雄厚。一年來,南京全方位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著力鍛造戰略科技力量,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6G的最新脈動,在這里可感可觸。過去一年,紫金山實驗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實驗平臺,6G光子太赫茲通信實時傳輸速率從400Gbps提升到1Tbps,再次刷新世界紀錄;6G研發取得多項關鍵技術突破,部分技術已服務于衛星通信等領域……

4月17日,2024全球6G技術大會在寧開幕。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感慨,“這場大會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6G正變得可望可及。”

“禾下乘涼夢”,也正照進現實。在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從源頭孕育豐收希望。“我們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是對標國家實驗室建設起來的種業領域科技創新平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易中懿介紹。成立一年多來,鐘山實驗室已瞄準種業重大技術攻關啟動一批科研項目,克隆了水稻秈粳亞種關鍵基因,有力支撐了優質高產育種和廣親和水稻種質資源創制。

芯片領域,第三代半導體元器件在這里得到自主保障,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平臺已經實現第三代半導體——SIC(碳化硅)芯片的自主量產,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今年我們想研制更高性能的碳化硅芯片產品。目前進展比較順利,快的話年內就能穩定性狀,投入應用。比如:更高的高溫耐受性,可以用在手機、礦用探頭等場景。”平臺技術總監黃潤華介紹。

一個個全國之最、國際領先,無不彰顯南京的科創成色。南京在最新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居全國第4位。

前不久,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熊仁根院士團隊牽頭的“分子壓電體的鐵電化學設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團隊成員、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游雨蒙坦言,自己有兩個重要感受,第一個感受是振奮,第二個感受就是緊迫。“距離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僅剩11年時間,作為中國科學技術研究的中堅力量,我們更要努力奮斗,不辜負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期望。”

“振奮”與“緊迫”,正是當下南京科技戰線工作者心情的真實寫照。為提升創新策源力和原創力,南京將進一步強化前沿攻關,扎實推進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更大力度鍛造原創突破引擎,不斷強化對國家戰略科技需求和重大科研任務支撐。

南京捷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為信息通信領域提供一站式網絡、射頻和能源等軟硬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為全球運營商、主設備商、移動終端商等領域的頭部企業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 攝

南京捷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為信息通信領域提供一站式網絡、射頻和能源等軟硬件和系統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為全球運營商、主設備商、移動終端商等領域的頭部企業提供高品質產品和服務。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 攝

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南京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3萬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

一年來,南京持續開展“寧創家”科創企業培育專項行動,實施科創企業培育“筑基強基鏈基固基”工程,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全鏈條服務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考試”,南京連續4年獲優數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著陸于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志著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在這趟令人激動的“探月”旅途背后,有寧企力量。

嫦娥六號的機械臂近攝相機光學元件,便是南京英田光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可確保相機捕捉到高質量、高清晰度的圖像。當前,英田光學正在積極推進嫦娥七號的光學元件正樣交付工作,并已經進行了三年左右的電性件試驗;同時,公司還在準備嫦娥八號的光學元件預研工作。

深化產學研協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離不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南京打造“揭榜掛帥”技術轉移品牌活動,2023年面向全市征集并發布技術需求169條、專利(成果)320項,有效貫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供給側和企業主體轉化應用的需求側。2023年,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累計有537個項目(個人)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勵,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聚焦產業自主可控的難點堵點,南京還連續三年拿出真金白銀,組織實施市級重大科技專項。2021年至2023年,分三批共立項35個市級重大科技專項項目,已取得攻關成果或技術突破30余項。所有項目均注重發揮企業作為“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的作用,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每年向企業征集技術攻關榜單,凝練出當年支持方向,再邀請企事業單位揭榜掛帥、協同攻關。

2023年,寶武鎂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報市級重大科技專項“變形鎂稀土合金強韌—耐蝕協同增強關鍵核心技術”項目。目前已完成多種鎂合金的成分設計與熔煉制備工作,合金成分檢測結果顯示符合設計預期,合金韌性和耐腐蝕性均有明顯增強,展現出巨大的輕量化應用前景。

“我們團隊從幾年前起就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做好鎂合金的耐蝕性設計,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寶武鎂業相關負責人看來,是市重大科技專項讓團隊堅定了將項目做下去的。據悉,項目完成后,將進一步提高鎂合金的強度、塑性和耐腐蝕性等關鍵性能方面,可為新能源汽車輕量化、航空航天領域裝備的輕量化作出重要貢獻。

南京融捷康是國內納米抗體領域首批研發機構之一,擁有成熟領先的納米抗體篩選技術,并且基于這一技術進行多個應用領域的深入開發。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南京融捷康是國內納米抗體領域首批研發機構之一,擁有成熟領先的納米抗體篩選技術,并且基于這一技術進行多個應用領域的深入開發。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活力不斷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6月27日,“科技金融雙周匯”第二十一場——高淳科技金融產品推介會上,南京運馳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南京卓能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現場獲批授信4600萬元。金融活水精準助力,企業發展信心倍增。

一年來,南京堅持落地國家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任務,著力打通掣肘科技創新發展的堵點難點,實現創新資源自由流動、競爭有序,推動創新要素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為科技發展、成果轉化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

一項重磅之舉是讓科創不再等“貸”。作為江蘇省至今唯一獲批的國家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南京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18家科創金融服務驛站,每月按期舉行“科技金融雙周匯”品牌活動,目前已撮合融資超5000萬元。同時,印發《南京市科技貸款實施方案》,按照貸款額給予年化1%的補貼。持續擴大科技信貸產品覆蓋面,構建“寧科貸”“科創投”“科創債”三位一體金融賦能機制,累計為各類創新主體發放貸款超2500億元。

5月30日,南京市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對接會暨南京市科技貸款工作推進會舉辦。南京市科技貸款首貸補貼系統正式啟動,南京科技企業申請首貸補貼有了“一站式”申報通道。南京怡生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成為第一個被列為南京首貸補貼政策支持對象的企業。公司負責人郭軼人對此十分驚喜,“我們正在上升期,準備擴大規模,所以申請了一筆貸款。沒想到不僅放款很快,居然還有補貼。”

為讓“硬科技”的“好苗子”企業脫穎而出,加速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南京還持續深化高新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構建“1+N”企業創新積分工作體系,通過積分來量化評價企業的創新能力,隨后銜接支持企業創新的財政、人才等政策,更加精準高效支持入選企業。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第二批“創新積分500強企業”榜單中,南京高新區共有189家上榜,入圍企業排名第一。

另一個關鍵探索是讓成果轉化加速。為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南京聯合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紫金山實驗室等試點單位,共同探索“團隊控股”“撥投結合”模式、設立“社會服務型教師”職稱、擴大職務科技成果的長期使用權賦予范圍,多渠道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

“撥投結合”是指將用于研發的財政資金在項目進行市場化股份融資時轉化為相應投資權益的項目支出模式。該機制在助力團隊克服項目早期融資困難的同時,能夠保障團隊的研發與運營主導權,有效助力更多前瞻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由東南大學孫鈺教授領銜中英團隊研發的“腦腫瘤AI決策輔助診斷系統”便是江寧區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撥投結合方式聯合支持的首個項目,預計在36個月內,完成AI輔助診斷系統研發、臨床評價、體系考核,并提交藥監局申報。

孫鈺介紹,“目前版本的產品首次實現了多模態磁共振高級成像技術在全年齡段,多種類型的腦腫瘤AI輔助診斷的應用,智能化診斷準確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目前,通過這種制度創新引領科學家創業的孵化模式正在南京遍地開花,為建立貫通式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解決“卡脖子”問題。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南京,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努力踐行“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的殷殷囑托。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