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伶仃洋上架通途……近段時間以來,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展現了中國制造的硬核實力。有人說,重大工程是讀懂中國的一把鑰匙,因為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綜合國力,都在一個個重大工程中得到集中體現。(7月4日人民網)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大工程項目是重要牽引和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上天入海、探秘宇宙,一項項接連問世的重大工程,一個個“身懷絕技”的國之重器,在技術、工藝、材料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實現諸多突破,是中國加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動體現,為持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增添澎湃動力。
重大工程彰顯中國自主創新硬核實力。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工程科技實力不斷提升,從量的累積到質的飛躍,從模仿追趕到同臺競技,一項項重大工程在攻堅克難、奮勇爭先中攻破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刷新著中國創新的高度。嫦娥六號任務從發射至采樣返回,其間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樣、月背起飛上升等多項關鍵技術;通過C919的設計研制,我國掌握了民機產業5大類、20個專業、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擁有400多項新專利……一個個大國重器的背后,是一座座被攻克的技術堡壘,是我國與日俱增科技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大國一步步攻克核心關鍵技術的真實寫照。
重大工程注入經濟回升向好強勁動力。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工程科技是關鍵一環。重大工程從來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著眼于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強做優,發揮重大投資項目帶動作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加強民生等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補短板”。國內首次、世界首例、行業空白……隨著科技含量持續攀升,重大工程項目不但為穩增長挑大梁、擔重任,還為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的應用提供了廣闊舞臺,促進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大國重器頻頻上新,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一個個關鍵技術突破帶動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一個個交通通信基礎設施撐起了“流動的中國”;從武漢“光谷”到合肥“量子大道”,依托一個個重大工程,經濟版圖不斷重構……以新技術開辟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領域新賽道,重大工程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偉大的時代創造偉大的工程,偉大的工程裝點偉大的時代。從中國高鐵到中國橋梁,從航天夢到大飛機夢,承載于重大工程之上的品質意識、工匠精神、奮斗姿態,是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不可或缺的內在支撐,是中華民族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重大工程砥礪前行的每一步,都凝結為催人奮進的精神動力,匯聚起復興路上日益強大的中國力量。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億萬人民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突破一個個難題,勇攀一座座高峰,一定能讓更多重大工程跑出建設“加速度”,夯實發展基礎、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增強發展動能,推動中國經濟長風破浪、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