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泰州市海陵區,越來越多的企業向“新”發力,向“智”而行,以“智”促“質”,上演著設備更新等技改項目建設的“速度與激情”,“更”出產業大未來。
向“新”發力 “更”出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隨著光伏技術的快速迭代,市場對高效率、高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產品的迫切需求,N型TOPCon技術脫穎而出,已代替P型PERC電池成為光伏產業技術的主流。
步入一道新能源科技(泰州)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作人員穿梭在不同區域,忙著進行內部布局調整,為改造項目騰出空間。
“當前主流的PERC電池(P型)轉換效率大概為23.7%,技術已經接近于瓶頸且提效進度緩慢,取而代之的是技術提升空間更大的N型電池技術。”公司電池設備高級經理董俊武介紹,眼下,泰州基地已啟動總投資3億元的改造項目,目前車間正處于停機改造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造不是簡單的設備更新,而是淘汰劣勢產能,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提升產品競爭力,促成一道新能源成為行業“領跑者”。“新引進的N型TOPCon技術,轉換效率能達到26.6%,開壓達743毫伏,一個電池片的功率可以將原先的7.6瓦提升到9.5瓦。”董俊武表示,新設備預計9月進場,隨著電池的轉換效率、功率提升,電池車間將建成8-10條智能化生產線,屆時產能達4.5GW。
向“智”而行 發展按下“快進鍵”
來到泰州康乾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二期鑄造車間,在低壓鑄造生產線上,一排排干凈整潔的機器和井然有序的生產節奏。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0億元,新建綠色化、智能化鋁合金鑄造車間和產品包裝打磨車間,并配套建設智能倉儲系統、模具存儲及維護車間。
車間主任朱平介紹,低壓鑄造線由中控系統實時監控和管理生產過程,可實現機器人自動下芯和取件,與傳統鑄造方式相比,具有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穩定等諸多特點。
如今,新增的自動化鑄造生產線,一臺設備只需要1名工作人員就能完成正常生產,人工成本下降了一半,他們的工作已不再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只需要扮演好巡視和協調的角色,這一轉變,正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動體現。而這樣的自動化生產線,僅僅是康乾機械二期項目的一隅。
“目前,32000平方米的二期生產用房已完成了建設工程的竣工驗收,部分生產設備也已陸續進場安裝調試投產,整個項目預計年底全部完工,產能將提高60%以上。”公司董事長唐大林表示。
以“智”促“質” 跑出增效“加速度”
走進泰州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一臺臺自動化生產設備馬力全開,機械臂有序揮舞,一件件光伏組件產品陸續完成生產下線。
據悉,泰州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11.2GW新一代光伏組件項目,重造生產流程為面向全球分布式用戶“量身定制”首款專屬組件,轉換效率可達22.6%。該項目是隆基綠能深耕泰州9年啟動的第三個項目。從2015年到2023年,隆基綠能與海陵區深度合作,累計總投資100億元,建成三家生產基地、兩家研發中心。
“從今年一季度開始,隆基就保持滿產狀態,基本上每個月產能接近1GW,出貨量也比去年有大幅上漲。”泰州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凱說。
企業高速發展的背后,是大力推進“智改數轉網聯”的碩果。近年來,隆基先后投資20億元,新建16條1102高效單晶組件全自動生產線。隆基在海陵期間,經歷了三次升級改造,去年是最大一次升級改造,所有機器設備全部更新換代,整個產能提升了30%以上,能效也基本上提升了30%以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泰州隆基牢牢牽住“智”這個牛鼻子,積極開展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工作,打好技改“組合拳”, 跑出增效“加速度”,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陳凱介紹,“目前,我們正在做一些小技改,爭取在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使產能能夠穩中有升,保持上漲的良好態勢。”
近年來,海陵區聚焦“1+2+3”現代產業體系,引導產業加速推動設備更新,助力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和數智升級,不斷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截至目前,累計創成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家、國家級5G工廠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1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18家、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1家、星級上云企業1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