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發出了向改革廣度和深度進軍的號令,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連日來,南京市教育系統廣大黨員干部通過多種形式深入學習全會精神,結合實踐謀劃落實舉措。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深化改革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動力,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貢獻力量。
南京城。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芃 攝
“以改革創新精神增強南京教育事業發展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南京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全市教育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南京市教育系統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聚焦“謀大局,促發展”。 一是服務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通過開展初高和雙高學段的貫通培養項目,探索嘗試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早期機制,建立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范區建設,高中和高校共同制定培養班。二是服務現代化產業發展。建立全市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深化產教融合,培養產業工人,服務推動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三是服務“數字南京”現代化建設。南京有99.4%的中小學通過省級的“智慧校園”認定,覆蓋率在設區市中排名第一,連續兩年在省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全省第一。
“南京市教育系統將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重點做好‘三個堅持’。”南京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一是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思政課的關鍵地位,持續深化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體系;二是堅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融合一體發展,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提供更加公平共享的教育資源,以改革創新精神增強南京教育事業發展活力;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聚焦公平與質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各級各類教學質量、保障特殊群體受教育的權利,努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推進教育強市建設。”
“讓每一所學校都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是萬千家庭的共同愿景。近年來,鼓樓區積極探索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去年底,通過重組和優化,鼓樓區成立了13個小學教育集團。今年春季學期開始,13個小學教育集團紛紛行動起來,以領銜學校為龍頭,所有小學鉚足干勁,積極推進校際融合,攜手發展。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接下來,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改革創新為主題,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 鼓樓區教育局局長、區委教育工委書記侯正永說。
據介紹,接下來,該區13個小學教育集團將在加強集團文化精神認同、推進校際深度融合、形成優勢互補等方面廣開思路、凝聚智慧;將會進一步加大教師的“區管—集團統—學校用”的改革力度;將會通過推出“數字集團校”,進一步加大對集團的智慧管理和考核,以集團為單位進行資源共建、共享、共生;各集團也將統一組織教師培訓、教師賽課、公開課、課題論文申報等工作,外部資源逐漸實現集團共享。
“我們集團化辦學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所學校都得到充分發展,每一所學校都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我們就達成‘擴優提質’‘全域優質’的目標了。”侯正永說。
“多方協同,做好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和培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南京一中黨委書記朱焱說,南京一中堅持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特別重視拔尖創新基礎人才的早期培養。近年來,“院士1課堂”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截至目前近50位院士走進南京一中,為崇文少年授課33節,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江蘇少年工程院項目深入推進,“崇文少年科學行”活動累計招募營員近1000名,走進清華、南大、東大、“中國天眼”、紫金山天文臺等高校、科研機構,培養志趣、啟迪創新;“數理人才貫通培養實驗項目”課程建設更加完善,與清華、南大、東大、南航等著名高校開展緊密合作,構建專門的課程體系;武向平院士科普工作站、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全國首批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示范)項目等紛紛落戶南京一中。
朱焱說:“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校將進一步以國家級課題《新時代普通高中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為引領,開展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識別、培養、評價等系統的研究。抓住‘協同’這個關鍵詞,在內構筑育人‘生態圈’,調動整合學校內部的各要素,指向共同目標實現和整體價值最優;在外構建培養‘共同體’,加強高中學校與大學、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高新企業等的協同,指向課程資源和學習方式的豐富性和創新性。”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錢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