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今年以來,江蘇牢牢抓住這個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在基礎研究培育上加大耐心,在基礎研究布局上加快步伐,在快與慢間跑出穩穩的創新節奏感。
今年3月,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引發學界關注——南京大學杜靈杰教授團隊通過自主設計的實驗設備,首次觀察到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投影”。這標志著自20世紀30年代引力子概念提出以來,世界范圍內首次在真實系統中發現具有引力子特征的準粒子。這一重大發現,對理解全新的關聯量子物理以及實現拓撲量子計算機的運行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說:“江蘇省科技廳以及物理研究中心提供這么一個土壤,讓我們去做一些看起來可能比較很難實現,但意義很重大的‘從0到1’的原創工作。這本身也是在制度上很大膽的一種探索。”
基礎研究“急不得”,需要長期穩定支持。針對這一客觀規律,江蘇省科技廳在全國率先試點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杜靈杰所說的江蘇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正是其中之一。在這個特區,科研人員被賦予充分的科研自主權,能夠瞄準科學前沿,自主選題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的基礎研究。特區不要求科研人員趕發論文,而是以學術貢獻和價值創造為新的評價體系,寬容科研探索中的失敗。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王伯根說:“我們鼓勵年輕人坐‘冷板凳’,瞄準國際上拓撲物理領域里面的重要的難題積極攻關,通過經費的支持和職稱的晉升來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依托這個平臺快速成長為國際領軍人才。”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江蘇省前沿引領基礎研究重大項目”支持下,南瑞集團針對極端條件下電力系統應急保供這一難題,組織科研人員開展協同攻關。面向應用開展基礎前瞻研究,南瑞通過長線技術規劃力爭慢工出“新活”、出“絕活”。
國家電網南瑞集團穩定公司新技術預研部經理黃杰說:“通過這10年的攻關取得世界級的重大成果,未來為我國的能源電力安全和雙碳變革持續提供保障。”
基礎研究“急不得”,但江蘇夯實創新基石的速度也“慢不得”。江蘇在去年底印發實施《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圍繞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學、戰略性新材料等18個重點領域,省科技部門部署人才、平臺、投入等18項主要任務,開啟3家“應用基礎研究特區”試點,配套20條政策措施,高水平建設省物理科學研究中心、應用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合成生物基礎研究中心,在全國率先設立基礎研究專項資金,規模達到24.8億元。
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劉波說:“加強基礎研究,這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們在科技投入方面,還要向技術和前沿領域更多的傾斜,在一些重點方向、關鍵環節、關鍵學科給予重點保障。我們要不斷地夯實平臺支持,希望能夠成為基礎原始創新的重要的突破地、策源地,能夠真正在江蘇的科技高原上樹立起科研的高峰。”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