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午后,蘇州氣溫逼近40℃,12345熱線也很“熱”。姑蘇區吳門橋街道兩天共收到58張12345熱線工單,其中51張分給街道辦理,7張轉交社區。
“大部分都在街道一層‘消化’。”吳門橋街道聯動分中心負責人朱雯告訴記者,有人反映在轄區的寵物店買到病狗,她馬上打電話到寵物店核實,還專門找了蘇州市農業農村局,希望給市民一個答復。
受理、辦理、協調,按時限要求回復12345工單,是城鄉社區的日常工作之一。以往,鄉鎮(街道)對縣區派下來的工單進行分流時,一些職能不明的工單,會按屬地管理原則派到村(社區)。以去年1至8月為例,姑蘇區8個街道處辦工單36146件,其中16067件派到社區,社區處辦工單平均占比44.45%,最高達65.75%。
從鄉鎮街道到村社區,傳導的不只是工單,還有壓力。社區工作者沒有執法權限和專業能力,當工單量大、時間緊、任務重時,“小馬”過載問題就會凸顯,不少社區干部反映“壓力不小”。
姑蘇區白洋灣街道長青社區有2個居民小區和8幢公寓樓,1萬多居民?!叭丝诙?、訴求多,矛盾自然多。有些問題我們看得見,卻管不著?!遍L青社區黨支部書記張一然舉例說,居民投訴群租房,社區接到工單后,光靠一張嘴勸說,常常會吃閉門羹。結果,社區還得將問題上交,請街道出面辦理。
“我們梳理社區處辦的工單發現,去年1—8月涉物業管理的工單有9208件,占比57.31%。這些本就不該派到社區。”姑蘇區聯動中心副主任陸軍軍說。
職責明,方能邊界清。姑蘇區去年8月制定街道職能處室、社區受理工單的事項清單,明確社區僅辦理涉鄰里糾紛、便民咨詢、困難群體幫扶的工單,物業管理、城市建設等20個事項則歸到街道,同時優化工單處辦機制,每月對12345熱線運行情況進行通報,壓實街道責任。
改革后,朱雯成了街道工單分流的第一把關人。面對主體不清、職責交叉、管理存在盲區的疑難事項,比如新能源車充電、二手車交易、老小區停車等“一件事”,她改變工作策略,會先找街道相關部門協調,共同推動辦理,盡量讓九成工單“消化”在街道一級。
街道一級無法解決的工單,怎么辦?姑蘇區每月召開“社情民意聯系日”難點問題處辦會,對單位職責、解決措施、處辦時限等提出明確要求,形成問題處置閉環,從“解剖一個問題”轉變為“解決一類問題”。
最新數據顯示,1—4月,姑蘇區社區處辦工單2142件,占街道處辦工單總量的11.74%,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4%?!芭蓡卧骄珳?,推諉越少。”朱雯告訴記者,街道通過完善派單機制實現精準派單,現在有些問題,街道反過來要請社區協助辦理。
“基層減負了,群眾滿意度怎么樣?”記者不禁提問。
“問題解決好,滿意度自然上去?!标戃娷娕e例說,最近姑蘇區接到市民投訴美容院紋眉的工單,因紋眉不屬于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沒有部門具體管這事。經過協商,市監、衛生部門都靠前一步,共同解決問題,投訴人對此豎起了大拇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制定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姑蘇區正在健全疑難工單研判、督查督辦、工單處辦考核等訴求辦理保障機制,確?;鶎訙p負落到實處、群眾訴求得到滿足。
上半年長青社區只收到6件工單,張一然有了更多時間發現需求和解決問題。他一口氣加了500多戶居民微信,進了50多個居民微信群,每天忙著聯系居民、回應訴求。他說,社區“發現”的作用越來越大,第一時間找社區的居民更多了。
“加強基層治理,說到底是要破解基層解決得不好,或者沒有足夠資源、力量解決的問題?!碧K州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兩新”工委書記陸振華說,蘇州市委社工部將圍繞“壯馬、輕車、暢路、聚力”四個方面組合發力,找準“小切口”,不斷推動力量下沉、資源下沉,讓廣大基層干部騰出更多時間精力聯系群眾,聽取百姓心聲。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