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有余,秋已至,江蘇的新質生產力就如這季節交替,在火熱中迎來豐收。
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挺進6G“無人區”,發布內生安全基礎芯片等重大原創成果;無錫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工廠,一眼望去都是機器,過去工人忙碌的場景不復出現;蘇州大學設立未來校區,緊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數字經濟核心關鍵領域發力人才培養……前沿領域,江蘇率先突圍,掌握核心科技;關鍵技術,江蘇攻堅克難,勇攀世界頂峰;人才培養,江蘇面向未來,緊盯關鍵領域。
新興產業與日俱新,傳統產業推陳致新,未來產業打牢人才基礎,江蘇正以“變”破局、以“質”破題、以“力”破冰,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使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1+1>2”。有人問,在“新”潮涌動中,江蘇因何能“逐浪爭先”?江蘇憑什么?竊以為,憑的是資源稟賦:江蘇制造業規模全國第一,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數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等均居全國首位;憑的是高端人才:擁有117萬研發人才的江蘇,集聚了全國65%的院士、40%的國家級人才。江蘇每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入選人次,均占全國1/10;憑的是政策支撐:緊扣“高”“新”“數”“綠”“安”,密集出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江蘇省加強基礎研究行動方案》《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這些都是江蘇敢于“爭先”的底氣。
今年是擘畫“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宏偉藍圖十周年。十年來,江蘇干部群眾遵循殷殷囑托,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持續書寫著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精彩答卷。如今,面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目標、新囑托,江蘇果斷吹響了“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的嘹亮號角,并迅速明確了“任務書”、亮出了“施工圖”,擼起袖子在“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上加油干。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塑造未來競爭新優勢、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關鍵要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新”,今天的江蘇,正別開生面,將“新”字的核心要義融入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的全過程,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領域發展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不斷厚植新質生產力,為高質量發展打開新天地、提供強支撐。
“新”潮涌動,“質”勝未來。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江蘇重任在肩,更前景光明。你看,江蘇兒女正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無我姿態,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姿態,以“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奮發姿態,滿懷信心,向“新”而行,共赴下一場山海。(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