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響水各重點項目建設現場“熱辣滾燙”,呈現欣欣向榮發展勢頭。1至7月份,全縣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0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8個,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23個……向“新”而行,活力四射,響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足、質效更高。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命題,也是改革命題。響水秉持新發展理念,以聚力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為重點,積極推進(近)零碳園區建設,加快產業鏈升級,匯聚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簇簇星火,奮力為全市勇當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作出積極貢獻。
向“新”聚勢
新興產業強筋壯骨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日前,在鹽城榮星制繩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將一批10萬根直徑0.05至1.0毫米的鋼絲繩分批打包,發往韓國、德國、美國等國家。“心血管彈簧導繩,在人的血管里以每秒4000轉速度運行和傳導,進退自如。這項技術,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目前開發的另外幾個規格產品,在全球也處于領先狀態。”公司生產技術部負責人徐小靜說。
榮星制繩刮起創新“頭腦風暴”,通過自主研發的智能設備和信息化技術,成功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智能生產最細單絲直徑可達0.02毫米,比頭發絲更為纖細柔韌,研發的高性能金屬絲繩、醫療絲線等金屬制品,暢銷國內外市場。
科技攻“尖”,產業向“新”,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升。剛進入試生產的江蘇奕鳴科技有限公司,依靠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生產設備,生產效率提高400%。光纜、光纖等產品,被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華為等企業使用。
“我們注重產研結合,核心研發團隊中的潘今一博士,是國家纖能計劃的專家,參與12項標準的制定。公司依照長遠規劃,制定3個五年計劃,一期五年計劃將于2028年完成,預計納稅達4600萬元。”公司品質部經理梁芒芒信心十足。
新興產業活力強韌勁足。榮星制繩承擔國家醫用鋼絲繩標準制定,高卡輕合金通過鋁業管理倡議績效標準認證,江蘇德森汽車部件參與制定全球混合動力排放標準……在響水,眾多新興產業向“新”發力,蓄能成勢,憑借一個個“核心密碼”,引領產業風向,成為推動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向“質”攀高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以“數”賦能、以“智”提質,一批傳統企業正擁抱數字化浪潮。在江蘇科力普集團生產車間,技術員輸入指令后,真空釬焊爐的大門緩緩打開,經過7個多小時650攝氏度高溫的加熱,6組板翅式散熱器出爐。
板翅式散熱器項目總投資3億元,是科力普集團完成國四排放標準農機散熱器“以鋁代銅”后,加大技改力度取得的成果。目前,集團年可生產板翅式散熱器10萬臺(套)、汽車空調5萬臺(套),走在散熱器行業未來發展的前沿領域。
“我們與山東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高校保持產學研合作,力爭產品在鋁制散熱器更多細分領域獨占鰲頭,與沃得集團、濰柴動力、揚州柴油機等知名企業達成合作,年可增加產值8000萬元。”集團副總經理徐明介紹。
在擴量提質上下功夫,在結構優化上花氣力,讓傳統產業“向高攀登”。枸櫞酸西地那非片獲評省重大科技轉化項目,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獲評省前瞻性研究項目,11個品種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響水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朝氣蓬勃。
走進江蘇亞邦愛普森藥業有限公司的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0多名全國知名高校的頂尖人才,正進行藥物作用靶點及生物標記的選擇和確認,根據試驗結果不斷調整參數指標。該公司是集新藥研發、原料藥生產、藥品制劑生產與醫藥流通于一體的重點企業,研發生產多個品種的新藥。
“我們工作重點由一致性評價向仿制藥創新轉移,堅持品種為王、提質增效的理念,新立項的品種達格列凈片、達格列凈二甲雙胍緩釋片等已進入批量轉化中。4月份,呋塞米片獲得28省聯盟集采中標;6月份,烏帕替尼緩釋片獲得立項。”公司總經理張曉明說。
在響水,科力普集團、亞邦愛普森藥業、茂騰針織等傳統產業,以“質”闖新路,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速推動產業煥新、躍升、蝶變,演繹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精彩歷程。
向“綠”而行
未來產業逐夢藍海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廣袤的響水大地,風光無限,綠電滿格,43公里的海岸線已吸引一大批央企、國企“落地安家”。三峽集團是最早布局風力資源開發的大型央企,除了建設200兆瓦陸上風電場外,還在黃海近海潮間帶建設12.5兆瓦海上試驗風機。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集團又投資21億元完成近海202兆瓦風電場并網發電,成為江蘇沿海最早實施的海上風電項目。
“今年,我們正系統謀劃‘以大代小’機組換新,將目前200兆瓦容量的風電場換成500兆瓦容量的風電場,以提升發電能力和風能利用效率。”三峽集團響水公司負責人劉宇介紹。
“大風車”不僅轉出“新”風景,風與電之間的能量交換也悄然進行著。在響水,陸上、海上300多臺高大風機迎風矗立,機翼緩緩轉動,每年可向江蘇電網輸送清潔能源18億度。
風力發電只是綠色能源陣營的一員,光伏風電更是擴大綠色能源生態圈。三圩鹽場的海邊集中式光伏電站1期項目并網發電,占地966畝的12萬塊光伏板,讓農戶擁有自己的“發電站”,不僅用電省錢,每年還獲得“陽光收入”,漁光互補、農光互補鼓起群眾“錢袋子”。
向海圖強,深耕蔚藍。作為國內6至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塔筒及單樁產品領域的佼佼者——江蘇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加快推進二期技改項目,預計9月底投產,可實現年綜合產能20萬噸、產值20億元。“目前,公司正洽談卡塔爾油氣管樁等海外項目,實現更多響水制造的海工重件‘漂洋過海’,致力打造海工裝備制造業新標桿。”公司董事長張如前信心滿滿。
天能海洋重工先后攻克厚板材卷繞、對接焊縫、滾裝運輸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連續在3兆瓦至10兆瓦的塔架制造中取得新突破,單樁噸位也從1000噸躍升超2000噸,走出一條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發展道路。
未來產業加速匯聚,不斷釋放澎湃的藍色動能。響水加快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以海上風電、光伏為基礎,串聯新能源儲能、氫能等項目,致力打造沿海綠色能源基地。
奮進中的響水,正在蝶變中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