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時間,跑了北京、武漢、西安、大連等10多個城市,踏遍湖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20多所高校。今年以來,常州市產科教聯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擴大“朋友圈”,聚焦企業需求,拓展資源渠道,鏈接科技成果,開展技術攻關,讓平臺成為推動常州產業創新的重要力量。
更聚焦:聯盟成員的力量不斷壯大
常州弗勞恩霍夫IOSB基地是常州市產科教聯盟的首批成員,自去年加入平臺以來,基地負責人穆宏就積極與地方企業開展對接。
“我們基地成立的目的,就是依托德國弗勞恩霍夫光電、系統技術及圖像處理研究所,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為企業提供數字化核心產品和解決方案。”穆宏說,數據采集的軟硬件、預測性維護與設備監控相關的軟硬件、基于西門子數字孿生軟件等是基地的“拳頭”技術產品。
常州弗勞恩霍夫IOSB基地
基地與常州聚焦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的“基于工業大數據的高分子材料生產線質量控制”應用研究項目即將進入尾聲。該公司在模壓工藝環節有一道工序,需要將丁基膠材料擠出,類似于“擠牙膏”。“擠”出的量和厚度,影響著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成本。基地引入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基于數據驅動的智能化系統,包括數據采集與集成、數據分析與建模、智能化設備升級、智能化質量控制體系、遠程運維系統建立,讓“擠牙膏”工藝變得智能、高效、節能,徹底解決了當前丁基膠材料制備工藝中存在的問題。
在聯盟成員中,江蘇中科智能科學技術應用研究院與江蘇美淼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已結出碩果。7月25日,我省首個用戶側全釩液流儲能電站項目在溧陽市正式并網投運。這座由江蘇美淼儲能設計、研發、生產、交付的儲能電站,把新能源和儲能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采用更為安全長時的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解決了光伏發電儲能“痛點”,平滑電力輸出波動,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規模化產業化的重大跨越。
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聯盟成員單位已從啟動之初的79家增加至95家;目前,線上平臺已成功入駐50多位專家、100多位技術經理人、1000多家科技型企業,具備了供需發布、技術咨詢、線上路演等功能,可為用戶提供信息資源搜索、供需自動匹配、數據交換共享等服務。
更精準:技術經理人鏈接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常州市產科教聯盟一方面依靠平臺發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技術經理人”的作用,打通創新合作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技術”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聯盟要求我們時刻關注常州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同時收集企業的技術需求,特別是涉及關鍵核心競爭力和‘卡脖子’技術難題,讓‘技術’轉化為‘經濟效益’。”技術經理人王利勇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中科智能院科技服務應用中心副主任。
2022年,常州市產科教聯盟聯合中科智能院走進中煤科工集團常州研究院,在這里進行了長達7個多月的現場實地調研,其間,雙方組織召開了15次項目討論會,王利勇全程參與。
“中科智能院的專家在為企業進行智能工廠規劃服務的過程中,研制了一條柔性智能的礦用電源自動老化測試Demo線,實現了老化產品的自動搬運、自動識別追溯、自動對接、分區智能老化。”王利勇介紹,這套新系統徹底實現產線“無人化”,單次老化占地面積減少50%,老化效率提升40%以上,產品質量提升20%,大幅提升了電源產品老化效率和老化過程的安全性能。今年2月,研究院又為煤科院復制了4條具有相同功能的老化測試線,目前設備已經在客戶現場全部安裝完成,工程師們正在進行最后的調試和驗收工作。
北京化工大學常州先進材料研究院辦公室主任朱齊白的另一個身份,是常州市產科教聯盟的技術經理人。7月17日,他參與組織了“2024年江蘇省‘J-TOP創新挑戰季’合成生物產業專場——北京化工大學2024生物醫用材料及合成生物學科技成果對接會”。“對接會比較成功,會上推介了北化常州合成生物智能計算服務平臺及相關技術,當場就有企業家找到專家教授,表示對這些高質量科技成果很感興趣,互留了通訊方式。”朱齊白說,目前,智能計算服務平臺正與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進行深度對接,后期,北化常州研究院還會與更多企業進行交流對接,讓科技成果轉化更精準,更有效。
據了解,聯盟成立以來,其技術經理人通過各類活動、廣泛走訪調研全市重點企業等方式,挖掘企業技術需求,幫助院所和企業建立聯系,促進成果和需求對接。截至今年7月,平臺挖掘全市企業技術需求346項,已解決需求195項,累計發布科技成果790項,組織高校院所和企業召開供需對接會80余場,累計促成合同金額3466.4萬元。
更專業: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
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今年,常州首次將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范圍擴大至全市高校和企業。2024年度“雙崗互聘計劃”兩批共遴選出947名高層次人才,在全市高科技企業、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間開展“雙崗互聘”。
相比市內人才崗位的匹配對接,市外人才由于距離等限制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在與市外高校人才的對接中,聯盟充分發揮高校院所聯盟優勢,廣泛調動湖南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30多所市外重點高校資源,吸引了278名市外人才報名參與“雙崗互聘計劃”。
同時,根據所聘人才專業優勢,聯盟篩選出常州重點產業、星級企業崗位需求,向人才推薦,最終成功撮合199位市外高校人才(占全部人才的21%)與常州企業達成合作。“這些人才將與聘用單位合作開展科研創新、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等工作,進一步增強各地人才的柔性流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聯盟平臺負責人王冬林說。
來自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的蔡昌松老師,是今年7月第二批“雙崗互聘”高層次人才,剛剛受聘為中天鋼鐵集團電氣工程師。“常州的‘雙崗互聘’政策為高校教師和企業之間搭建了一個互動平臺。政府的介入解決了我們這些教師長期難以直接參與企業實際生產的問題。”蔡昌松說,通過在企業任職,他可以利用高校科研優勢,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進行技術改造。同時,這種深入企業一線的實踐活動也有助于高校加強學科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企業同樣對“雙崗互聘”來的高層次人才充滿期許。在首批“雙崗互聘”中,江蘇沃爾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聘用了常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青年教師林里偉,未來一年里,林里偉將與企業研發團隊一道,圍繞新型環保建材以及建材廢料回收領域的難題開展聯合技術攻關。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僅僅依靠自己的研發力量是不夠的,必須找到新的途徑,引入新的資源,‘雙崗互聘’的高層次人才更專業,可以針對性地為我們解決技術難題。”江蘇沃爾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霄說。
(首席記者 姜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