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委八屆八次全會指出,綠色是農業的底色。今年以來,淮安市農業綠色發展步伐加快,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走出了一條“模式業態更優、綠色品牌更響、生態價值更高” 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不斷彰顯淮安“秀水特質”,助力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走進淮安市淮陰區古清口街道桂塘村蓮藕種植基地,占地1200多畝的荷塘里滿眼碧綠,顆粒飽滿的蓮蓬搖曳其間。村民們頂著烈日,劃著小船穿梭在荷塘里,抓緊采摘成早熟的蓮藕。藕塘中還放養了龍蝦,采用藕蝦綜合種養模式,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淮陰區古清口街道桂塘村蓮藕種植基地種植戶周素國說:“今年雨水比較多,天氣比較好,再加上肥水循環利用,所以我們這個藕的產量有所提高,每畝地可以達到3000斤左右。”
淮陰區古清口街道桂塘村黨總支書記干家歡說:“藕蝦養殖采用退水循環系統,在排澇河道尾部建立節制閘,利用現有泵站將退水重新還田,實現農田退水100%再利用,不僅退水污染問題得到解決,廢水中的養分還得以再次利用,每畝用水節約30%,減少復合肥尿素使用量約50斤,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豐收。”
近年來,淮陰區聚焦“生態農業”發展,試點實施了一系列農田尾水循環利用項目。淮陰區馬頭鎮頭莊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不僅實現了“肥水不下河,退水不直排”,還使農田年節水量達15萬方,年化肥使用量減少90噸。今年,淮陰區還將在馬頭鎮、南陳集鎮實現農田尾水循環利用0.6萬畝,并推進趙公河流域農田尾水生態化治理項目,該項目可新增尾水循環利用面積6.1萬畝。
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厚植綠色低碳根基。走進淮安市漣水縣大東鎮綠金豐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30畝沼氣池覆蓋著防滲膜,基本聞不到畜禽糞污的氣味。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綠金豐與30余家各類養殖場合作,用回收的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制備生物天然氣,年可處理農作物秸稈2.8萬噸、畜禽糞污 11.2萬噸,從而實現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 資源化、產業化。江蘇綠金豐環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朕寧說:“畜禽養殖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但也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特別是畜禽糞污,也成為農業方面污染源的重要因素,積極推廣‘豬沼液 稻麥’‘豬沼液 金銀花中草藥種植’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從源頭治理農業面污染,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利用效率,讓農民增收產業增效。”
今年以來,淮安市57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者優于國家和省定的水質目標,水質達標率100%。“十四五”以來,淮安市國省考斷面優Ⅱ比例連續三年位列蘇北五市第一,飲用水源地多年保持達標率100%。
下一步,淮安將進一步加強部門聯動,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盡快建成、發揮效益,提升生態環境修復自凈能力,筑牢環境質量變好的堅實根基,積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生產出更多生態產品,促進農業整體效益加速提升。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推動生態農業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除了不斷鞏固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果之外,還要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科技成果轉化,以形成更加集約高效的產業模式和循環生態,促進農業發展節本提質增效,擦亮“秀水長流”生態品牌,推動農業“向綠而行”,讓淮安成為人人向往的美麗家園。(淮安臺記者:劉震坤 淮陰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