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1日 新華日報 第01、05版
征途萬里 凱歌以行
—— 寫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
辛仲平
日升月恒,斗轉星移。今天,我們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75周年華誕。城市的大街小巷,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主題花壇裝扮一新,火紅燈籠高高掛起;微信朋友圈,許多朋友已經換上了祝福祖國主題的國旗頭像。在這個美好的日子里,我們衷心祝愿偉大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衷心祝愿全省人民心想事成、平安喜樂、幸福安康!
乘風破浪奮進路,征途萬里又一程。過去的75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團結拼搏,艱苦奮斗,實現了國家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偉大轉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闊步行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康莊大道上,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邁進了堅實一步。功績彪炳史冊,精神燭照千秋,歷史將銘記前行路上的每一次進步跨越、每一步鏗鏘足跡!
時光的河流中,每一朵浪花都奔騰不息;奮進的征程上,每一個奮斗者都書寫傳奇。75年前,聽聞南京勝利解放的消息,毛澤東同志揮毫寫下“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壯麗詩篇;75年來,江蘇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拼搏奮斗創造了滄海桑田的人間巨變。致敬歷史的最好方式是書寫新的歷史。放眼未來,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創造更多“今勝昔”的成績,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鐫刻下更多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鏗鏘足跡,書寫新的輝煌篇章!
一
秋日夜晚,華燈初上,南京南湖路與南湖東路路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因為打出“1980年代的南湖”這張“懷舊牌”,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街”,許多慕名而來的年輕人在一件件老物件面前流連忘返、打卡拍照。
“變化太大了!”想一想那時候的“三轉一響”,再看一看今天的“新四大件”,許多“老南京”發自內心地感嘆:“這幾十年發生的變化,太‘硬錚’了!”
40余年變化尚且如此之大,75年的變化更加令人震撼。不妨列幾組數據:1952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48.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31元,到2023年,江蘇經濟總量已接近13萬億元大關,是1952年的2600多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5萬元;1952年,江蘇農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為52.7%,工業占比僅15.8%,2023年,江蘇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4∶44.4∶51.6;75年前,全省境內沒有一條過江通道,今天,江蘇長江兩岸建成18條過江通道、在建的還有10條,“天塹”確確實實變成了“通途”;75年前,全省只有30多家電影院,主要集中在南京、蘇州等大中城市,今天,全省共有電影院1250多家……數字太多了,對比太強烈了,如果要把類似的所有數據都列上,恐怕得寫很長很長……
也許,數字是枯燥的。那么,不妨換個視角來看一看。解放前夕的江蘇,經濟崩潰,物價飛漲,民生凋敝,百業蕭條,滿目瘡痍。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迅速醫治戰爭創傷,百廢俱舉、百業齊興。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75年過去,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41個工業門類的國家,而江蘇就有40個。蘇州的納米、無錫的物聯網、常州的新能源、泰州的醫藥、徐州的高端裝備……“江蘇制造”已經成為一張響亮的名片、一個閃閃發亮的金字招牌。
時移世易,今昔對照。想起過往的積貧積弱,想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人們總是由衷地感慨——
走過75年,歲月給予了我們太多的“想不到”:想不到江蘇的GDP總量能夠超過西班牙、韓國等發達國家,想不到一個城市居然能有三四個高鐵站,想不到昔日連公交都沒有的城市今天也開通了地鐵,想不到工廠也能實現無人作業的“黑燈智造”,想不到小汽車能夠這么快地走進家庭,想不到今天許多人的煩惱不是“怎么吃飽”而是“如何變瘦”……
走過75年,奮斗創造了太多的“真奇跡”: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過去十年連跨6個萬億級臺階的奇跡,GDP萬億之城達到5個的奇跡,全國百強縣前十名中占據6席的奇跡,全國首個在冊個體工商戶數量突破千萬的奇跡,“新三樣”出口額全國居首的奇跡,生態環境從嚴重透支到明顯好轉的奇跡……
走過75年,拼搏“拼”來太多的“太贊了”:進出口規模自2003年起連續21年位居全國第二,太贊了;“軌道上的江蘇”風馳電掣,“兩小時交通圈”覆蓋全省,太贊了;擁有高校數量全國第一,太贊了;199.4萬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實現脫貧,太贊了;太湖治理連續16年實現“兩個確保”,太贊了;全省國家一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總數均居全國前列,太贊了……
這一系列的“想不到”“真奇跡”“太贊了”,正是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動寫照。回首奮進路,今天的江蘇,以全國6%的人口,在占全國1%的土地上,創造了全國1/10的經濟總量……這一系列成就,足以載入史冊;這一系列突破,足以激勵后人。
二
上世紀40年代,美國攝影家阿瑟·羅斯坦來到中國,在一些地方拍下了大量照片。看了這些照片,映入腦中的是“餓殍遍地、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等詞匯,是“處處破敗不堪、個個經濟拮據、人人愁眉緊鎖”的感慨。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今天,走在大街小巷,無論是人們時尚新潮的衣著打扮,還是自信從容的言談舉止,由內而外展現的奕奕神采,無不折射一個大國飛速發展的鏗鏘足跡,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青年,是觀察時代的重要風向標,是體悟社會的重要晴雨表。百年之前的青年,面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探尋救國救民的道路上苦苦掙扎、屢屢碰壁,對未來充滿迷茫;今天的青年,以“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青春向黨”的挺膺擔當、“平視一代”的自信自強,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曾經,出國留學成為風潮;如今,歸國就業已成普遍選擇。這樣的轉變,從哪里來?從“看好中國”中來,從看好“中國道路”中來,從對中國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中來。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3000多年前,泰伯、仲雍離開周原來到吳地,開啟了篳路藍縷的探路之旅;1000多年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溝通五大水系,貫通大江南北,深刻改變江蘇路網體系,影響江蘇人的人文特點;100多年前,江蘇境內第一條鐵路滬寧鐵路全線通車,徹底改變了江蘇人對于“路”的認知與理解……筑路鋪路、闖路探路,從來就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富強之路、發展之道,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夙愿。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趕上世界發展潮流,中國人民奮起抗爭,上下求索,反復探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一次次嘗試、一個個探索,無不寄托著擺脫貧困落后、追趕現代化的美好夢想。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的理論引領和強大的政治領導,加上連年戰爭和動亂,“現代化”在相當長時期內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夢想。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代化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能深刻感悟到:走過75年,我們最大的收獲,既在于取得了許多可見可感、有形有色的物質財富,也在于取得了許多潛在的、無形的精神財富。在黨的堅強領導和指引下,江蘇走上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這條康莊大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步履鏗鏘、闊步前行。前行的方向更加明確,前進的步伐更加篤定,正是這種寶貴的、重要的、無形的收獲之一。走上這條符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得到人民群眾擁護支持的正確道路,我們才能不斷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匯聚起砥礪前行、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力量,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
1932年,魯迅先生發表《今春的兩種感想》一文,他在文中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巧合的是,昆山巴城鎮是著名的大閘蟹之鄉,傳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巴解”就在這附近。當然,傳說不等于歷史。然而,敢于“第一個吃螃蟹”,“敢為天下先,事事爭第一”“勇爭一流,恥為第二”的“爭”“闖”“創”,已是融入江蘇人血液里的基因。
道路,方向;志氣,骨氣;狀態,心態。全國第一臺紅星牌五燈電子管收音機、全國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特大橋、全國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全國第一家縣級行政審批局、全國第一張“不見面”辦理的營業執照……如果要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創造的“全國第一”,可以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數不過來,根本數不過來”。可以說,不用揚鞭自奮蹄、自覺對標走在全國發展前列要求,是江蘇取得今天這樣成績的奧秘,敢為善為、勇爭第一,也是江蘇制勝未來的密碼。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精氣神有了,就會有一切。循著大道,把過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變成激蕩前行的磅礴力量,我們邁出每一步,都將更加接近星辰大海的光輝彼岸。
三
9月28日,河北西柏坡,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會址游人如織。75年前,毛澤東同志在這里向全黨發出諄諄告誡:“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 這一告誡,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充分肯定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希望江蘇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前不久召開的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發出了堅定地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繼續走在前列、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的號召。現代化建設是一場光榮的遠征。前行路上,我們必須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在歷史長卷中鐫刻不負時代的鏗鏘足跡。
鐫刻不負時代的鏗鏘足跡,必須堅定“進”的信心。精神狀態決定工作狀態,堅定信心才能奮勇前行。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必須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前行路上,有風景也會有風雨,有坦途也會有坎坷。當前,我國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并未改變。同時,經濟運行也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必須看到,我們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8500萬江蘇人民的堅定支持,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有充足的科技人才資源,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信心播種希望,有多堅定的信念,就有多勇毅的行動;信念收獲果實,有多強大的意志,就有多光明的未來。只要我們堅定“進”的信心,保持“乘風破浪”的姿態,拿出“中流擊水”的勁頭奮勇前行,就沒有什么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什么抵達不了的遠方。
鐫刻不負時代的鏗鏘足跡,必須鼓足“干”的勁頭。沒有不經風雨的前行,沒有不勞而獲的進步。回望江蘇發展路,正因為江蘇人有著“勇爭一流,恥為第二”的責任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危機感、“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緊迫感和踏踏實實扎扎實實抓落實的精神,才能一次次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實干是最質樸也最好用的方法論。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除了行動和實干,沒有捷徑可走。前行路上,我們要鼓足干勁,做勇立潮頭的改革者,敢闖敢創、勇于“第一個吃螃蟹”,守正創新,積極作為;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做攻堅克難的奮斗者,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志氣、“斗罷艱險又出發”的豪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勇氣,真抓實干、苦干巧干,不斷開辟事業發展新局面。
鐫刻不負時代的鏗鏘足跡,必須強化“扛”的擔當。勇挑大梁,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殷切期待,是擺在江蘇面前的光榮使命,是江蘇必須堅決扛起的政治責任。江蘇經濟總量大,在許多產業上發揮著引領和橋梁的重要作用。作為東部省份,江蘇在許多試點工作上還肩負著先行先試的任務,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自覺把“勇挑大梁”的擔子扛起來。“勇挑大梁”,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量的貢獻上,還體現在發展質量效益的領先上,體現在產業與科技的支撐上,體現在國際市場地位的穩固上。前行路上,我們要切實強化“扛”的擔當,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上擔苦不怕苦、擔難不畏難、擔重能負重、擔險能破險,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四
時間是歷史的雕塑者,歷史是未來的預言家。百余年前,中國共產黨先驅李大釗在舊中國的落日余暉中目光如炬地疾呼:“黃金時代,不在我們背后,乃在我們面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歷史的回聲穿越時空、響徹寰宇。在新的時間節點上、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更加需要用奮斗標注遠征的注腳,用拼搏銘刻前進的路標。
東南形勝,虎踞龍盤今勝昔;錦時筑夢,且待繁花更勝今。每一次抵達都意味著新的出發,每一次出發都是一段新的征途。新征程上,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腳下的路不會是一馬平川。難走的路是上坡路,難開的船是頂風船。而今邁步從頭越,如鐵的雄關、如鐵的征程,終究會在如鐵的意志、如鐵的精神面前變成坦途。
人間正道堅如磐,何懼征程路漫漫。循大道,致萬里。牢記殷殷囑托、不負切切期望,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以“進”的信心、“干”的勁頭、“扛”的擔當,砥礪奮進,再接再厲,我們一定能夠鐫刻出更多更美的“江蘇印跡”!
(執筆:劉慶傳 陳立民 袁媛 魏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