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新莊社區的萬畝優質秈米種植基地,層層稻浪迎風翻滾,陣陣稻香撲面而來,滿是豐收的味道。
稻田旁,一條條寬闊平整的道路縱橫沃野,一個個智慧農業設施正監測著水稻的長勢,這些喜人的變化,都離不開近年來宿遷試點開展的“小田變大田”改革。
“以前村里的土地細碎化、分散化問題嚴重,農戶的承包地東一塊、西一塊,大小不一,平時耕作不方便,大型農機也施展不開。”新莊社區黨委副書記林化猛站在田邊,看著眼前的豐收景象感慨道,“‘小田變大田’改革不僅改變了耕作方式,也改善了生活環境。”
2023年,宿豫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制定出臺“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新莊社區立即行動起來。林化猛介紹,社區按照“承包權不動、經營權連片;尊重農民意愿,自種就近置換”的思路,制定了詳細的“小田變大田”實施方案。
“各田塊肥沃程度不同,光是在面積上實現由小變大遠遠不夠,建設高標準農田尤為重要。”林化猛說,在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過程中,實施了土地平整、完善井電配套設施、修建機耕道等項目,這些舉措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讓農民切實享受到規模化種植和秈米產業發展的紅利。
隨著“小田變大田”改革的深入推進,新莊社區的新變化讓人眼前一亮。小塊田地變成了大塊田地,三角地變成了方塊地,零散的土地變成了集中的連片地,社區的土地資源得到整合,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錯落有致的新農房與集中連片的農田相映成景,一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呈現在眼前。
宿豫區振友允樂家庭農場負責人陳允樂在新莊社區種植了900畝水稻,是當地的種植大戶。“方正平整的大田有利于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進行規模化種植,不僅提高了產量,也增加了收入。去年,我收獲了100余萬斤水稻,最高畝產達到了1670斤。”陳允樂介紹,他給自家添置了插秧機,水稻插秧已經實現了全面機械化。在他種植的稻田不遠處,還建有宿遷秈米病蟲害智能監測站、視頻監控等設施。“機械化作業加上智慧化管理,讓種地這事變得輕松多了。”陳允樂說。
“小田變大田”改革還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以前由于土地細碎,農民的收入普遍不高。現在通過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農民可以獲得更高的土地流轉租金和分紅收入。”林化猛介紹,社區還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統籌管理運營村級資產資源,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鄉村產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談及未來發展,林化猛信心滿滿地表示,新莊社區一直在積極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革。目前,新莊社區正計劃對1000余畝土地進行平整,地塊的詳細測繪和調研工作已經完成,將于水稻收獲后全面施工。“對廣大農民來說,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好,就是改革成效最直接的體現。新莊社區會繼續深化‘小田變大田’改革,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鄉村產業發展,激活農民增收致富的源頭活水。”林化猛說。(祁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