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鹽阜大地,宛如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鋪展在黃海之濱。遠眺沿海濕地,萬畝杉林紅裝似火,湖畔淺灘蘆葦搖曳、飛鳥蹁躚;漫步城市街頭,綠地園林星羅棋布,景區夜市人流如織、熱鬧非凡;徜徉鄉間小道,平疇沃野稻浪翻滾,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干凈整潔……在鹽城,隨處可以發現美,隨時可以遇見美。
近年來,鹽城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部署,以優化空間布局為基礎,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支撐,持續發力城市更新行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力打造一座現代活力之城、綠色生態之城、幸福宜居之城。
城市更新
擦亮宜業宜居底色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重要空間。城市更新是對城市空間資源重新調整配置,使之更好滿足群眾期望需求。鹽城市按照多點改造、連點成片、帶動全局的改造思路,以點帶面促進城市面貌整體提升,持續增強廣大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住房是民生之要,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關系千家萬戶。2022年以來,鹽城市累計完成城鎮棚戶區改造新開工5.46萬套、基本建成5.45萬套,新完成改造老舊小區498個、約2360萬平方米、惠及居民25.5萬戶,完成加裝電梯484部、增設停車位2810個,創成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41個、省級物管示范項目20個。
亭湖區五星街道萬戶新村始建于1983年,因建設年代久遠,屋面滲漏、排水不暢、違建成片等問題凸顯,但通過改造,該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住宅樓墻皮被重新粉刷,噴涂真石漆,統一更換樓道窗、單元門禁、曬衣架,并加裝空調機外罩。小區內的公共綠地、游園得到全面提升,增鋪草坪1500平方米,補植香樟、銀杏、桂花等苗木1200株,并運用新技術對小區垃圾中轉站進行封閉化改造,讓老舊小區迸發新活力。
不久前,緊鄰新洋實驗小學的城北生態休閑公園完成主體施工,預計在年底投入使用。公園設置運動場地、停車場、公廁等公共服務設施,不僅為接送孩子的家長提供便利,也給孩子提供一片放松身心、釋放活力的綠色空間。家門口、校門口、站臺旁……類似的口袋公園遍布鹽城街頭,雖然袖珍卻“五臟俱全”,成為周邊居民休閑好去處,也為城市景觀增添亮色。
鹽城市大力推進城市綠色空間建設,2022年至今,新增綠地310公頃、改造提升綠地305公頃,建設綠道64.4公里、林蔭路27條,建成口袋公園144個,實施省“樂享園林”民生實事26項,建成綠地特色活力空間210處,完成市區閑置地塊復綠44處,推動公園綠地開放共享59處,不斷將城市“邊角料”建成“金角銀邊”,讓人民群眾樂享綠色生態帶來的愜意生活。
基建升級
暢通雙向流通渠道
8月26日,鹽阜快速通道正式通車,鹽城主城區至阜寧縣的行車時間縮短至40分鐘,兩地時空距離進一步拉近。在鹽城經營一家蔬果店的陶先生對此格外高興,往日,他將阜寧老家的蔬菜水果運送到鹽城店里,開車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經常趕不上當天售賣時間,只能提前一天采摘,而現在可以當天送達,大幅提升農產品的新鮮度。
一路通,百業興。截至7月底,鹽城市“城鄉交通提升優化”項目完成投資3.73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92.44%,農村公路提檔升級58.91公里、農村公路橋梁改造77座;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67.88公里;4004處農村道路“三口”隱患治理完成,為7641輛貨車安裝盲區監測預警設備。一條條“四好農村路”正化身一條條產業路、生態路、致富路,串起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農村基建升級也打通快遞進村的“最后一公里”。在東臺市許河鎮電商寄遞鎮級服務中心,附近幾十個村莊的名字整齊有序地排列在貨架上,從各地寄來的快遞集中在這里,等待著分配到各個村子,最后送到村民手中。隨著快遞員來到許河鎮四倉村電商寄遞服務站,這里為周邊2500多戶村民提供收發快遞、電商直播、農產品展示等服務,日出村快遞件超2000件,真正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
實施“快遞進村”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滿足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鹽城市已累計建成縣級快遞物流配送中心5個、鎮級寄遞服務站67個、村級寄遞服務中心1145個,不斷健全鄉村三級寄遞物流體系,加快推動快遞嵌入產業鏈,優化“快遞進村”服務保障機制,持續提升農民生活幸福值,奮力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鄉村蝶變
繪制和美田園新景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群眾是直接受益者,射陽縣洋馬鎮賀東村的村民感受頗深。曾經,戶廁條件差、垃圾污水污染和村容村貌不佳,一直困擾著當地居民。隨著改造工程的推進,如今,一棟棟農家小屋錯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凈齊整,村里還建起健身廣場、鄉村舞臺。菊花、稻田等本土特色墻繪分列村道兩旁,構成一幅亮麗的田園秋韻圖。賀東村已蝶變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江蘇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近年來,鹽城市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農民群眾最關心的生產生活問題,高標準一體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各項重點工作,今年已完成戶廁改造8.39萬戶,170個省政府民生實事村項目已完成116個。積極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從“一處美”邁向“一片美”“全域美”,奮力書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生態新篇章。
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的鹽城,是名副其實的“百河之城”。如何治理好河湖生態環境,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關鍵所在。
截至2024年8月,鹽城市完成農村黑臭水體治理22條。持續推進農村河道疏浚及生態河道建設,打造農村生態河道880公里;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114個行政村、管控149個行政村,治理(管控)率達54.3%。
水好,水鄉才有活力。濱海縣通榆鎮在主要交通道口豎起“河長”公示牌,并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宣傳,形成“共抓、共管、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經過綜合整治,流動的河水清澈透明,各種綠化美觀舒心。“村子變漂亮了,舒適了,居民們精神層面的追求自然多了起來,現在村干部帶頭、共產黨員示范、群眾積極參與的‘星級文明戶’評比活動有聲有色。”通榆鎮鎮長袁洋說,“如今,新老村莊有機融合、居住環境不斷提升,讓村民們生活有盼頭,日子有奔頭,干事創業也更有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