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的江蘇鹽城,藍天白云,海岸森林,鶴舞鳥鳴,麋鹿歡騰。大海沙洲雄奇壯闊讓人流連忘返,漫天的鹽蒿草為無邊的灘涂鋪上紅色植被,讓人倍覺壯觀!湖澤河港縱橫交錯,去條子泥觀鳥,“灘”玩,看日出,人與鳥在這片綠色大地上“同呼吸、共命運”……好一派藍天碧水生態美、和諧宜居人歡樂的怡人景象!
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清、花園綠地越來越多、空氣質量越來越好,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2019年7月,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這方生靈奇境日益成為更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也是“兩山”理念在鹽城的生動實踐。2023年全球濱海論壇會議通過的《鹽城共識》,入選“一帶一路”多邊合作成果清單。鹽城正以“生態朋友圈”廣泛凝聚保護濕地的全球共識,推動生態互助、發展互通、文明互鑒。
堅持生態優先 更高標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生態是鹽城發展最大的優勢和潛力所在。江蘇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兩個在鹽城境內。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十三五”以來,鹽城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深入推進“綠色轉型、綠色跨越”,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鹽城路徑。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該市在放大黃海濕地世遺效應上創造新價值,致力于把鹽城打造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范例,讓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品質”同步,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家園。截至目前,鹽城市域及建湖縣、鹽都區、射陽縣、東臺市、大豐區5個縣(市、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鹽都區建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國家生態工業園區。
更高標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鹽城市加快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在東臺條子泥、大豐川東港創成國家級美麗海灣的基礎上,今年,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射陽河—斗龍港段創建國家級美麗海灣通過第一輪專家評議和現場調研,東臺市、濱海縣、響水縣分別申報省級美麗海灣。開展“生態島”試驗區、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東臺條子泥、建湖九龍口、鹽都大縱湖“生態島”試驗區入選省級“生態島”試驗區項目,濱海沿海工業園、鹽都郭猛、大豐城北污水處理廠生態安全緩沖區入選省級生態安全緩沖區示范項目。以21條入海河流為主體在全市域開展“美麗河湖”創建。推進東臺條子泥、鹽都大縱湖、建湖九龍口“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申報“綠島”項目44個,入選省級項目庫23個。推進大豐港石化新材料產業園、濱海沿海化工園加快省級“無廢園區”建設。
強基提能提升環境治理效能。鹽城市加快實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三年建設方案,全面推動9大類172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監測監控能力,全面推進“1+7”基層監測機構規范化創建。著力提升監管執法能力,完善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強化非現場監管執法,強化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堅決維護敢于動真碰硬的執法權威。著力提升環評審批能力,強化“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兩高”項目環境準入。著力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全力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聯動處置、環境監測、信息報告等工作。
保衛藍天碧水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保衛藍天碧水、守護綠地凈土。“十三五”以來,鹽城市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主陣地,啃最硬的骨頭,攻最難的問題,推動環境保護從“治標”向“治本”轉變,讓大美濕地、水韻鹽城詩意再現。
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研究會辦、現場督辦,各地、各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合力攻堅。在全省率先修編完成《鹽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8-2022)》,建立健全區域流域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在全省設區市中率先開展綠色發展評估和生態環保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完成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垂直管理改革、綜合執法改革“三項改革”任務,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在全省首家掛牌成立“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聯絡室”,一大批關系民生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獲得感、滿足感和安全感普遍提高。
持續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嚴格落實國省控監測點“點位長”制,推動實施工地揚塵管控“紅黑榜”制度。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治理,加大重點行業污染整治,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容”。
鞏固提升水環境質量。堅持“三源”同治,強化標本兼治,加大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重點斷面水質攻堅力度,以30條國省考斷面所在河流為重點推動全市域美麗河湖建設,按照“十無”和“五個全覆蓋”要求組織對51個國省考斷面所在河流開展排查整治,制定水質攻堅方案,分類落實治理管控措施,切實推動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
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積極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源頭防控,全面完成103個高風險遺留地塊制度性風險管控,推動列入江蘇省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4個地塊完成管控和修復。全市重點建設用地、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連續四年實現“雙100%”。
2023年,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32,連續八年列全省第一。PM_2.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6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27.7微克/立方米,下降57.4%;優良天數比率從2013年68.8%提升到2023年的83.4%,提高14.6%,在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的月度排名中多次保持前列。今年1至9月,全市PM_2.5平均濃度為28.5微克/立方米,全省第四;優良天數比例為83.9%,全省第一;全市17個國考斷面全部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為100%,同比提升17.6個百分點;全市51個省考及以上斷面全部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為100%,同比提高7.8個百分點;全市21個主要入海河流斷面全部達到或好于Ⅲ類水質,比例為100%,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全市13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為100%。
一組組數據、一抹抹綠色、一項項殊榮,見證著奮斗的足跡和實干的汗水,鹽城繪就了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品質”同步推進的絢麗畫卷。
擴大生態“朋友圈”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圖景
黃海之濱的濕地灘涂綠意翻涌,鶴舞鹿鳴,步步入畫、處處是景。鹽城市不斷擦亮“世界自然遺產”和“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以“全景世遺”理念,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廊道。如何依托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打響麋鹿、丹頂鶴和勺嘴鷸這三個黃海濕地“吉祥三寶”的品牌效應,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城市IP,成了全市上下關注的熱點。
世遺保護是系統工程。《鹽城市黃海濕地保護條例》的制定實施,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發展優勢。實施“政產學研”一體化的遺產保護管理機制,成立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中心、黃海濕地研究院、濕地學院等,全面支撐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為了讓更多人親近濕地、走近世遺,將市區老火車站改造成中國黃海濕地博物館,并建設濕地博物園。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系統推進串場河等河道全流域治理,打造鹽瀆、東沙、大馬溝等一批省級、市級濕地公園,全力打造沿海發展“綠心地帶”。
鹽城持續加強國際生態合作,加強與劍橋大學、韓國慶北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紅樹林基金會等國內外科研單位、NGO組織的合作,加強與瓦登海世界遺產地的友好交流,共商籌建瓦登海—黃海世界遺產聯絡合作機制,進一步擴大國際朋友圈,主動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話語體系構建,為譜寫全球濕地保護新篇章作出鹽城貢獻。
持續發力強化基層基礎建設。加強環境應急體系建設,提升環境應急能力。編制《鹽城市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形成與污染防治攻堅和美麗鹽城建設相適應的現代化監測監控體系。全力以赴持續提升生態質效。嚴格落實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強化生態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監管。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一體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和美麗鹽城建設,充分彰顯“國際濕地、沿海綠城”的生態魅力、發展活力,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