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勁松 于瓏 李薇薇
在沛縣,有這樣一條富有傳奇色彩的河流,時刻牽系著沛縣人的鄉愁。從昔日的荒蕪貧瘠到如今的生態繁榮,她不僅見證了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更以無盡的溫柔與力量,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這條河的名字叫大沙河。讓我們一起走近她、感受她百年的蛻變與復興。
蛻變:從荒蕪到繁盛
在晨曦初破的溫柔光線中,風輕輕掠過荷田,水面泛起層層細膩的漣漪,一群群飛鳥或低空翱翔,或猛然俯沖,精準地扎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
這一幕幕生動的畫面,被攝影愛好者李先立敏銳地捕捉進鏡頭里。“鳥類,它們是大自然最誠實的‘鑒定師’。”李先立的笑聲里滿是自豪與喜悅,“水質變好了,越來越多的鳥兒選擇在這里安家落戶,成為我們沛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李先立的鏡頭,不僅定格了飛鳥翩躚的瞬間,更記錄下了沛縣大沙河流域,尤其是龍湖濕地,從荒蕪到繁盛的華麗蛻變:“曾經這里是一片荒涼之地,如今卻成了‘鳥類天堂’,更是沛縣人民心中的網紅打卡地。”他愛拍鳥,更愛拍花,那些關于大沙河畔四季更迭、生態變遷的故事,通過他手中的相機,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他拍攝的荷花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意境,在攝影圈內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八月的沛縣,也猶如一朵盛開的荷花般美艷,藍天碧水,草木蔥蘢,瓜果飄香,豐收在望。蜿蜒曲折的大沙河,自鹿樓鎮油坊口緩緩入境,宛如一條銀色的綢帶,穿越鹿樓、安國、龍固等7個鎮,流經106個行政村,最終匯入昭陽湖,繪就了一幅水繞城轉、城抱水流的美麗畫卷。
然而,時間倒回幾十年前,大沙河卻是沛縣人民心中難以言說的痛。作為黃河改道后留下的沙質河床,這里常年淤積,每逢雨季,洪水肆虐,嚴重威脅著沿岸居民的生產生活安全;而當河床干涸時,狂風卷起的黃沙遮天蔽日,整個天空都被染成了昏黃色,空氣中彌漫著厚重的塵土味。那時,當地人喝水前總習慣用手指輕輕抹一下碗沿,以去除不經意間落下的塵埃;而一碗水飲盡,碗底往往會沉積下一層硬幣厚度的泥沙。有人戲言,生活在沙河岸邊的人,一輩子吃下的沙塵量足以堆砌成一塊堅實的土坯。
治理:治河更要護河
“水善利萬物”——如何才能讓大沙河的水真正惠及沛縣的百姓呢?
轉折發生在2015年,沛縣緊抓省市黃河故道綜合開發的戰略機遇,將大沙河綜合開發列為縣委、縣政府“三重一大”一號工程,以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大力度推進為原則,全面啟動了大沙河綜合整治工程。這一舉措不僅極大地提升了防洪灌溉能力,更帶來了顯著的環境效益。
實施中泓貫通工程,提升西部地區的農業用水條件和生態環境;修建公路、橋涵,改善沙河沿線的交通條件,方便了百姓生產生活;實施土地整理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為沙河沿線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一系列綜合系統的治理工程,成功實現了河暢、路通、岸綠、業興、民富的目標,構建了一個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發展格局。
大沙河畔的安國湖國家濕地公園內游人如織,孩子們的歡笑聲此起彼伏。“我們家過去就住在這里,這里的變化太大了,景色太美了。小時候上學經過這里,總是塵土飛揚;現在,我經常帶孩子來這里玩,讓他們親近自然,學習生態知識。”從小生活在岸邊的居紅,望著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感慨。
治河更要護河。為了持續優化大沙河沿岸的生態環境,沛縣以安國湖濕地修復、楊屯鎮生態濕地和龍固鎮生態濕地等項目建設為引領,嚴把環境準入關,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目前,大沙河沛縣段已建立了縣、鎮、村三級河長制管理體系,共有34名河長負責日常巡河和水質監測工作,還建立了河長巡河、水質監測等功能一體化的河長制信息平臺。魏建偉就是其中的一員,承擔著7公里河道的護坡保潔任務,“我們主要負責清除拉坡種植、清理河面垃圾以及水質動態監測工作。每天早上6點到下午6點,只要發現河坡上有垃圾,就趕緊清理。”
2024年1月,大沙河沛縣段獲得了江蘇省中小河流幸福河道(段)建設示范工程的殊榮。
興起:從富民到宜居
水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僅讓大沙河煥發了新生機,也帶動了沿岸富民產業的蓬勃發展。曾經讓沿岸鄉鎮苦不堪言的沙荒地,如今卻成了孕育財富的寶地。
鹿樓鎮人大主席梁振是一位深諳沙土特性的專家型干部。他介紹說:“在沙土地上種糧食或許不劃算,但種樹特別是果樹、柳樹、榆樹等卻大有可為。松軟的沙土有利于樹木根系生長;同時沙土還便于蟬卵的孵化和幼蟬的出土。以榆樹為例其全身都是寶:榆錢可食,榆皮可制香,榆木則是上好的家具材料。”
在梁振的帶領下,鹿樓鎮充分利用沙土優勢,大力發展“果、蟬、菌”三大主導產業。果樹下套種金蟬每畝可增收6000元至8000元;而專業種植榆樹、柳樹用于金蟬養殖的,每畝收益更是高達10000元至18000元。這一創新模式不僅有效推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還實現了從“沙飛不收糧”到“畝均收入破萬元”的轉身。
因地制宜的利用和改造,讓如今的大沙河已成為沿岸鄉鎮的致富之河。沿岸地區依托優質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果品種植、特色瓜菜栽培以及高效水產養殖等產業。目前已建成優質果品基地4.57萬畝、特色瓜菜5.7萬畝、高效水產養殖3.5萬畝,并成功培育了“沛公”西瓜、“沙河印象”果品、“洪福”水產等一系列農產品品牌。
生態賬不僅帶來了增收賬,也引來了“新農人”,帶活了新業態。
“80后”的盛思坤脫下戎裝后,選擇回到家鄉鹿樓創業。回鄉后他流轉土地206畝,創辦了沛縣盛凱源果蔬種植家庭農場,利用地上河沿岸優質的沙質土壤種果樹。農場一年四季有果,油桃、火龍果、桑葚、草莓、車厘子、西紅柿、辣椒、茄子等特色果蔬深受市場青睞,年銷售收入300余萬元。“一人富不算富,鄉親富才是真的富。”盛思坤創業有了成效后,還主動幫助周邊30多位鄉親就業。
“00后”的高文杰雖然個頭不高,但說起話來卻底氣十足。“我上完大學回來要用更好的技術來種西瓜。我還要做大西瓜產業,讓我們安國的西瓜能夠有更大的市場舞臺。”安國西瓜通過經紀人以及上海農產品批發市場、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等線上線下渠道已經成功進入上海及周邊市場,不僅提高了銷售價格,更增加了農民的種植效益。
環境美了,口袋鼓了,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了。
龍固鎮沙河村的“蘇魯百姓大舞臺”前,近百名村民扶老攜幼,歡聚一堂。臺上,演員們步履輕盈,唱腔高亢。臺下,觀眾們如癡如醉,掌聲不斷,盡情享受著這場文化的盛宴。
鹿樓鎮七堡村,一場別開生面的“村界杯”足球賽激戰正酣。球員們在球場上奮力奔跑,揮灑汗水,觀眾席上的村民們或站或坐,目不轉睛地觀看著比賽,每當有精彩進球,大家都會歡呼喝彩。
近年來,沛縣積極整合黃河故道沿線的生態資源和漢文化資源開發田園體驗、鄉村休閑等產業新業態。以千秋集、劉邦店等2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為中心,設計了大漢之源尋根游、生態休閑體驗游等2條旅游線路,并成功舉辦了一系列農文旅融合活動,如鹿樓梨花節、楊屯牡丹節、安國西瓜節、果香蟬鳴金蟬豐收節以及“村界杯”足球賽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極大地提升了沛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從沙黃綠少,到因河而變、因河而興、因河而美,沛縣大沙河沿岸的發展,不僅見證了當地從因河而窮到靠河而富的蝶變,更見證著沛縣因地制宜,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做好“水文章” 端起“綠飯碗”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沛縣大沙河,這條承載著沛縣人民鄉愁與記憶的家鄉河,如一條碧綠的綢帶,滋養著沛縣這片沃土。近年來,沛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大沙河段的水治理工作,以生態優先為引領,精心做好“水文章”,不僅讓這條家鄉河重煥生機,更讓沛縣人民端起了“綠飯碗”,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做好“水文章”,關鍵在于把握重點,精準施策。沛縣針對大沙河段存在的生態問題,實施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從流域管理體制的突破性發展,到水文化的深入挖掘與傳承,再到水質的根本改善與沿岸生態環境的提升,每一步都凝聚著沛縣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如今,大沙河水質清澈,河岸綠意盎然,成為了沛縣的一張綠色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蓬勃發展。
端起“綠飯碗”,意味著在經濟發展中更加注重綠色、可持續。在生態治理的推動下,沛縣大沙河段沿岸的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安國湖濕地、龍固濕地等自然景觀的融入,不僅提升了沿岸的生態環境質量,更為沛縣人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同時,這些綠色產業的發展也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讓他們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愿景。
做好“水文章”,還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用力。河湖治理與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綜合施策。沛縣在大沙河段的水治理中,既注重當前問題的解決,又著眼長遠的發展,以持續的努力和不斷的進發,讓造福人民的一渠渠清水永續流淌。
做好“水文章”,端起“綠飯碗”,是沛縣在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大沙河由東向西匯入微山湖,水清了、景美了、民富了,沛縣借治水“東風”讓生態優勢成為人人夸贊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