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持續做優做精古城保護“續、多、新”三篇文章,奮力向世界貢獻古城保護的蘇州方案。
10月26日上午9點,姑蘇區文物普查隊的工作人員來到位于懸橋巷41號的丁氏濟陽義莊,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并對照“三普”信息開展文物基礎數據采集。
姑蘇區文物普查隊隊員劉明泰介紹,RTK一般用來測量古建筑的平面坐標還有它的高程,一般像這種房子的話,去測一下它的拐角點,和現有的資料地形圖上來復核,看它的坐標是否發生變化。
義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間,是蘇州市控保建筑,因年久失修,目前僅余一路遺存,正在進行保護性修繕工作。為盡可能還原建筑物原本風貌,普查工作記錄下的數據就成了修復工作的最佳參考。
蘇州文物專家李金明介紹,總的來說這個門洞是老的,是清代的,就是邊上兩個小窗戶變了民國的那種式樣。這個廳還是做得比較標準的,它邊上做的是一脊兩揮,中間是大梁,中間有一進現在是已經全部腐爛掉了。根據原來的式樣、原來的風格、原來圖案照片恢復原來的樣貌,基礎還是原來的,條石還是原來的。
今年7月,姑蘇區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按照東西兩片區、四個作業面的工作模式,已完成657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復核和調查工作。
姑蘇區文物局(區古保委)規劃保護處一級科員戚雅婷表示,其實“四普”和“三普”中間是隔了16年左右,姑蘇區經歷了行政區劃的調整以及現在城市更新項目的全面推進,所以這一次就是要對全區的文物建筑進行一個全體的復核,以此來形成姑蘇區更加全面準確的基礎資料。
詳實的數據成果為古城保護、城市更新、街坊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而新業態的引入,則為修繕一新的古建老宅賦予了新的生命。
在蘇州的秋日午后,來到按察使署西側的庭院內喝上一杯茶度過愜意的秋日午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江蘇按察使署舊址位于道前街170號,建于清代,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不僅對建筑本體進行了保護修繕和環境提升,就連相連的西側地塊也煥然一新,成為了古城的全新打卡點。
雅致的園林景觀花園,還原了蘇式慢生活的樣貌,庭院里側的中國古代髹飾藝術館,打造了“漆器+文創”的文旅復合空間。
千紅痕中國古代髹飾藝術館館長陸知君表示,今年7月底正式對外開放的,漆器館里一共是300多件的漆器珍品,目前來這里進行研學的學生已經超過了1300多人。
蘇州名城更新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華茂勇表示,在保護修繕過程當中對古樹名木進行了重點保護,比如像這個紫藤有130年的樹齡,對它進行一個原址保護,里面這一塊還有桂花、紫玉蘭,這個紫玉蘭至今有315年的樹齡。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包括按察使署這一塊的保護修繕也同樣如此,始終遵循“三原”原則,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
今年以來,蘇州持續做優做精古城“續、多、新”三篇文章,32號街坊成功入選中宣部《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案例選編(2024年)》,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入選住建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打造了福氣平江等15個高品質文旅生態圈,形成了十全街、剪金橋巷、平江歷史街區、閶門西街、虎丘老街等5處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努力走出一條先行先試、亮點紛呈的古城保護更新之路。
來源:蘇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