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統計局日前公布我省前三季度經濟成績單,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前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9.7萬億元,增速達5.7%,橫向對比,增速高于山東、浙江、上海、廣東等沿海省市。全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承壓。
從前三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江蘇以穩健的步伐和亮眼的成績,延續了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存量政策與增量政策雙管齊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在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和政策效應等維度顯現明顯。
堅定信心,“穩”的基本面持續鞏固
經濟運行穩,首先體現在大盤“穩”。
今年以來,全省堅持供給端和需求端協同發力,進一步暢通經濟循環,更加注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從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三大宏觀指標來看,江蘇經濟平穩運行——
前三季度全省GDP增長5.7%,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就業形勢較為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07.8萬人、增長4.5%,占全國的1/10以上;9月末企業用工登記總量達2093萬人、同比增加5.4萬人,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參保人數穩定增長。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8%,前三季度累計上漲0.5%、物價漲幅有所擴大、保持溫和上漲。
得益于江蘇堅持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省三次產業整體呈現向好態勢——
今年以來,工業經濟“壓艙石”作用凸顯,我省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持續高于去年同期、快于全國,前三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從重點行業角度來看,電子行業自去年10月以來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船舶行業供需兩旺尤為亮眼。實現建筑業總產值27254.4億元、增長6.2%,總產值穩居全國首位。服務業增速回升,生產性服務業表現尤為突出,1—8月,我省生產性服務業增長10%、連續快于全部服務業。農業方面,秋糧豐收在望,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5493.2億元、可比價增長3.3%。
外貿進出口總額達4.12萬億元、增長7.7%……前三季度江蘇外貿進出口總額規模再創同期新高,進一步鞏固外貿基本盤。其中,重點市場支撐有力,對東盟出口增長14.3%,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11.3%,中歐(亞)班列運量增長8.4%。預計實際使用外資157.5億美元,規模有望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重大項目投資建設提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前三季度,230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投資完成率超序時進度。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制造業、基礎設施投資成亮點,分別增長9.6%、10.1%;能源領域投資更是大幅增長,完成投資1545億元、增長68.2%。
主動作為,“進”的勢頭更加彰顯
今年以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江蘇再次邁出堅實步伐。全省上下主動作為、深化改革,調整結構、爭取進位,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江蘇率先推出的“33條”增量政策措施,猶如一場及時雨,增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更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在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支持下,江蘇發力“兩重”項目建設,三批次累計獲批具體實施項目246個、涉及資金394億元,數量和金額均居全國前列。同時,“兩新”領域也獲得165億元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推動設備大規模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
江蘇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1+5+13+N”營商環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形成21項制度型成果;政務服務的優化和行政效能的提升,讓13項“一件事”全部落地見效。前三季度,我省民間投資增長4.6%,占比達67.3%、位居全國第一。
區域協同發展能級提升。往外望,在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指引下,“東數西算”長三角樞紐“1+4”算力平臺互聯互通,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共同推進,全國首批跨省域排污權交易落地長三角,江蘇在區域合作中展現出更加積極的姿態;向內看,省“1+3”重點功能區深化建設,8家南北共建省級園區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56個、完成投資116.5億元,9個設區市經濟增速超過全省平均,經濟大市挑大梁作用更好發揮。
拓展空間,“新”的成色不斷增強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今年,我省出臺實施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的決定。以新質生產力為牽引,前三季度,全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拓展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
前三季度,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開票銷售增長6.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0.8%、較去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截至目前,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智改數轉網聯”覆蓋率達96.5%。今年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11家、有效期內2186家,均居全國第一。
數據背后是支持政策的加碼和推進舉措的創新——
科技創新供給持續增強。我省統籌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基本建成,全國重點實驗室累計達35家。圍繞第三代半導體、人工智能等9個重點領域,布局46項重大攻關任務。啟動建設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首批10家概念驗證中心,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3%。
產業更新步伐加深加快。今年,我省出臺支持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領域高質量發展專項政策,在21個縣市開展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印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方案,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占規上工業比重上升至70%左右。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組建首批14只總規模506億元的產業專項基金,10月底前可落地第一批直投項目。
綠色低碳轉型同步推進。我省出臺實施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意見,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達8236萬千瓦、首次超過煤電裝機量,新型儲能項目累計建成投運540萬千瓦,提高綠電交易和消納水平,綠電成交量113億千瓦時、增長157%。一個更清潔、更智慧、更高能級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直面難題,“危”的隱患有力回應
不容回避的是,今年以來經濟發展穩中承壓,外部困難增多。面對下行壓力,我省保持“危中尋機”的警醒,直面挑戰、排解隱患、勇扛責任,探索“化危為機”的路徑。
面對消費擴容總體趨緩、投資增速回升壓力較大的現狀,我省打好“擴內需持久戰”,以供促需,激發消費需求持續釋放。
今年以來,我省開展“蘇新消費·金秋惠購”主題消費季活動,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規模有望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和“蘇新消費”系列活動帶動下,限上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實現35.2%的高速增長;拉升服務消費,通過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等舉措,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業總收入分別增長15.3%、11.6%。
而面對糧食、能源、金融等重點領域的風險隱患,我省不斷夯實“安全之基”,保障有力——
今年,我省累計收購夏糧小麥209.1億斤、同比增加33.1億斤,預計秋糧收購量185億斤。通過健全糧食儲備應急體系,地方原糧儲備規模已達110.6億斤、超出國家下達任務22.8億斤。迎峰度夏期間,全省用電負荷七度刷新歷史新高,最高負荷1.47億千瓦、較去年增加近1500萬千瓦,通過有力保供,實現電力平衡無缺口、沒有實施需求響應。建立省級中長期外債風險防控機制,爭取再融資債券等政策支持,全省存量隱性債務平均綜合融資成本較去年底下降0.22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我省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困難問題短期內難有明顯改觀。但江蘇經濟的基本面及市場廣闊、經濟韌性強、潛力大等有利條件并未改變,科教資源、實體經濟、營商環境、人文底蘊等綜合優勢也在持續鞏固。
隨著一攬子政策落地見效,各地各部門對照更高要求,鉚足力氣抓產業、擴投資、促消費、穩就業,預計四季度全省經濟將延續穩中有進態勢,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有望高于年初制定的計劃目標。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李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