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秋收告捷,鄉村振興“加速跑”!》
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年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截至10月24日,全國秋糧收獲進度已超八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進一步夯實。
金秋時節,各地農戶搶抓農時,進行秋種、秋收以及各項田間管理工作,到處一派農事繁忙的景象,確保顆粒歸倉。緊鑼密鼓的農業生產,是我國農業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守好根本,牢固樹立大國糧食觀。糧食問題歷來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據統計,我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的基礎上,今年預計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大豆面積保持在1.5億畝以上,預計產量穩定在2000萬噸以上;油菜籽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不僅實現了糧食產量的連年增長,更在品質提升、結構優化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秋收季節,從東北的黑土地到江南的水稻田,從黃淮海平原的麥浪滾滾到西南山區的梯田層疊,農民們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倉廩實,天下安。”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我們仍需在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升糧食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上做足長文章,從保護耕地資源、提升耕地質量、推進種業振興等方面點滴做起,確保中國人的飯碗更滿、更牢、更好。
布局前沿,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智慧農業已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為傳統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近年來,江蘇積極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涌現出了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智慧農業項目。南通海安56萬畝農田全部接入衛星巡田系統,通過獲取多光譜圖像和數據分析,實時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病蟲害情況等關鍵信息;鎮江市大力推廣智慧果園建設,通過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果園環境的精準監測和智能調控。日前,農業農村部公布的《關于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先行先試,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引領區”“打造智慧農業發展高地”,將有助于進一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智慧農業發展模式,推動我國農業整體向現代化轉型。科技人才是智慧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江蘇自2019年以來共建設科技小院34家,駐扎在小院里的農學師生們,為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作出積極貢獻。智慧農業發展提質增效,突破技術瓶頸至關重要,應當聚焦于智慧農業的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及成套裝備的基礎研究,同時組織科研攻關,鼓勵產學研深度融合,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讓智慧農業的光芒更加耀眼,照亮農業發展的康莊大道。
均衡發展,農文旅融合助力全面振興。在廣袤的農村大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農田的豐收、農產品的豐富,更是鄉村整體面貌的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務不斷提升、農村環境持續改善、農民生活的日益富足。為了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江蘇各地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農業資源、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在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上,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南通海門以“張謇文化”為內核,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泰州興化持續挖掘垛田菜花、森林湖泊、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完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常州溧陽打造以“1號公路”為核心的旅游風景道,串聯景區景點與鄉村......這些舉措不僅展現了江蘇鄉村的多元魅力和獨特風情,更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示范樣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鄉村振興的每一步,都是為了農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農業農村的發展是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基石,也是每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隨著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鄉村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不斷激發,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前景令人振奮,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夢想終將照進現實。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繪|唐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