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江蘇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2023年全省土地開發強度已達22.5%,為全國省(區)中最高。在增量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存量文章”,促進土地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近日,記者采訪發現,江蘇各地以產業園為抓手,因地制宜,綜合施策,加快用地方式轉變,喚醒產業園里“沉睡的土地”。
精準“找地”、精細“管地”,下好規劃統領“先手棋”
江蘇產業園起步早、數量多、發展快,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然而產業園土地利用率不高、各地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仍然存在,一邊是新上項目急著用地,一邊是低效土地“曬著太陽”。
早在2021年12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意見》,要求盤活存量工業用地空間,促進開發區用地轉型升級。2022年7月,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部署開展產業園用地整治提升試點工作,先后批復常州經開區、無錫新吳區、揚州經開區等13個區域開展先行試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再次對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作出了部署安排。目前,各地已編制實施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錨定“目標書”,細化實化工作任務安排。
想要用好產業園土地資源,首先要解決去哪找地、如何選地的問題。在無錫市“錫地云”存量資源智慧應用平臺上,各類存量資源數據一目了然,結合無錫產業項目準入要求還可以智能選地,引導項目優先使用存量土地。
全省層面,今年4月,江蘇省自然資源廳研發“蘇地慧用”智慧管理平臺,打造涵蓋建設用地供應、開發、監管、評價、盤活等全過程的一本底賬,實現全鏈條、全業務多跨協同,以數字賦能推動用地提質增效。
精準“找地”外,更要精細“管地”。各地定規劃、定政策、定標準,高標準統籌謀劃。
淮安構建起市縣聯動體系,制定以“畝均稅收”為核心指標的工業企業評價指標體系;揚州提高產業入園標準,實施全程管控,實現以效益定項目、以投入供土地、以產出給政策;無錫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體系下,將調查評價成果應用到產業用地規劃布局研究中,“以需定供”滿足新質生產力需求。
騰退盤活、“上天入地”,舊土地煥發新生機
走進蘇州工業園區的新虹產業園,現代化廠房矗立眼前。多年前這里曾是一片灰蒙蒙的閑置廠房。重建公司收購土地后,通過“改造+新建”模式,實現了產業園的華麗轉身,容積率從原有的0.48提升至1.5,畝均稅收也從不足15萬元/畝提升至100萬元/畝。美新迪斯、鼎科、中韓泛半導體產業加速中心等一批醫療器械和精密制造行業頭部企業紛紛入駐,年產值超10億元。
騰空間、改低效,舊土地上飛來產業“金鳳凰”。在江蘇,越來越多的產業園采取政府收儲、協議置換、回購改造等方式,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市場流轉等模式,大力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容積率實現倍增,產出效益顯著提升,從“項目等地”變為“地等項目”。
如果說產業園連片整治是一種“橫向”的資源集聚,近年來,“上天”又“入地”的“工業上樓”就是在“縱向”上尋求破解土地限制的探索。
在無錫新吳區的華虹無錫集成電路研發和制造基地里,“立體效應”顯著。向“上”要空間,基地建設了6棟4層以上生產廠房,能夠實現重型動力裝備上樓;向“下”挖空間,12.6萬平方米包括生產區、實驗室及變電所等配套設備,一棟樓里可以實現生產全過程。
一棟棟高聳挺拔的“垂直工廠”拔地而起,地上地下空間立體開發,真正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空間擴容”也推動產業發展能級向上躍升。華虹作為集成電路鏈主企業,帶動紫光青藤微、紫光安芯、新潔能等IC設計、測試上下游企業落戶新吳區,發揮“頭雁效應”,實現產業“串珠”成鏈。
共建共享、優化服務,提升園區“發展能級”
產業園用地規劃不僅局限于產業載體,更應從單宗盤活向片區綜合開發轉變。江蘇各地主動適應發展需求,完善功能設施配套,促進共建共享,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產業新城。
在無錫東裕智能制造產業園、常州經濟開發區等地,都能看到新型產業園區的相貌。單一工業園區通過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建設起集研發、中試、生產等一體的現代化產業社區,滿足現代化產業體系對于高品質、高效率產業空間的需求。
泰州醫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丁永巍介紹,當前園區形成了產業平臺共享、能源配置共享、教育設施共享、公共服務共享等四種共享模式。“以教育設施為例,園區教育區集聚了南中醫、泰職院等多所高校,建成共享體育場、圖書館等公用設施,節約土地1450畝。”
此外,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工作政策性強、復雜程度高,需要建立全鏈條管理服務。揚州采用“專班+專員+專干”服務機制,集中釋放“多測合一”“交地即發證”等一攬子政策紅利,用地審批平均時限從10個工作日壓縮至6個工作日,200多個列省重大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蘇州工業園區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優化驗收流程,對畝均稅收超過一定要求的產業園給予正向激勵。
“面對資源緊缺、環境約束和生態管控等多重壓力,必須利用有限的要素資源保障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發展。”江蘇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國梁表示,未來將立足存量盤活、內涵挖潛,綜合施策、以更優質的空間資源、更精準的配置方式、更高效的利用效率,統籌協同推進產業園用地提質增效工作。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徐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