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以不到全國4%的土地面積,創造全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
鹽城地處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多重國家戰略交匯點,是江蘇省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濕地最多的城市,也是承接長三角產業、科創和人才資源最具優勢的地區之一。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六周年。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鹽城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不斷加強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全方位、多層次合作,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發展新空間、保障保供大基地、生態休閑大花園,努力當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深入參與者、有力推動者、積極貢獻者。
搶抓機遇
打造發展空間
立足資源稟賦優勢,鹽城聚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和黃海新區兩大戰略空間,發揮滬蘇、常鹽、蘇鹽等合作園區紐帶作用,深化交流合作,集聚重大項目,在長三角一體化重要一翼、前沿陣地建設中勇當開路先鋒。
走進蜂巢能源鹽城基地,短刀產線開足馬力、滿負荷運轉??偼顿Y100億元的蜂巢能源動力電池項目是首個落戶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的重大項目,主要生產62Ah、90Ah、142Ah等短刀電池產品,為吉利、長城等客戶供貨。
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是鹽城對接長三角城市群的主陣地,規劃面積596平方公里,全力打造長三角最佳的產業轉移、創新轉化、功能拓展空間。
全球最大風電試驗平臺6月14日在黃海新區濱海港片區投運。該試驗平臺由上海電氣集團投資打造,覆蓋風電機組全技術路線、多個部件及系統,具備測試容量大、測試種類多、測試功能強等特性。平臺的投運,不僅為大兆瓦機組的高效穩定運行提供堅實保障,還為我國風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黃海新區規劃陸域面積61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800平方公里,擁有鹽城港濱海港區、鹽城港響水港區兩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加快發展海工裝備及大型船舶制造修理、綜合能源、優特鋼、新材料、現代物流等產業,以“綠電+冷能”為特色,重點打造零碳產業園核心區、冷能綜合利用示范區和零碳工廠。
在10月29日舉行的2024江蘇民營企業百強發布活動上,鹽城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選2024江蘇民營企業200強名單。去年,正泰新能源鹽城基地完成開票銷售101.9億元,是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首個邁上百億銷售臺階的企業。
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由上海市政府和江蘇省政府共同設立,是上海市唯一市級層面與外地合作共建的開發區,落戶正泰新能源、泓順硅基半導體材料等一批重點企業,入選首批“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
目前,鹽城與長三角地區合作共建園區達到14家,實現了縣域全覆蓋。其中,滬鹽合作園區11家,占上海對外合作園區的三分之一。
“鏈”上發力
澎湃向“新”動能
圍繞“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鹽城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密與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空間聯動、產業聯動、供給聯動,做好強鏈補鏈延鏈文章,推動產業鏈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4月,鹽城市在上海舉行鹽城(上海)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投資環境推介會。會上,光學濾光片、5G通信設備制造、新能源汽車配件、生物綠氫綠醇一體化能源等18個契合鹽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項目成功簽約。
鹽城在長三角的“朋友圈”越擴越大,一批好項目、大項目在鹽城落地生根。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全市新開工長三角地區億元以上項目1508個,占全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的73.2%。
如何鍛造科技創新“硬實力”?聚焦重點產業鏈,鹽城深度對接長三角科創資源,全面運營在上海、南京、蘇州、常州等地的“科創飛地”,高標準建設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建成運行江蘇海洋經濟技術研究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作為傳統產業飛地,常州鹽城工業園區下好創新“先手棋”,在常州反向建設科創飛地,在園區建設科創中心,吸引長三角各類科創資源。目前,科創中心和科創飛地已注冊落戶企業97家。今年上半年,園區還與常州工學院簽訂產學研戰略框架協議,“常州工學院技術轉移分中心”正式揭牌,發展動能、潛能顯著增強。
江蘇沿??稍偕茉醇夹g創新中心獲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被納入長三角國創中心體系。中心聚焦海上風電、海上光伏兩大核心領域,圍繞氫能、儲能等可再生能源方向,深入開展共性技術研發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致力于推動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
深化合作
攜手互利共贏
身體健康是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礎。今年3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蘇北健康管理中心體檢中心在大豐正式運營。中心完全平移中山醫院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理念,與中山醫院實行同質化管理。
近年來,鹽城全方位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優質醫療資源的合作交流,分別與南京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鼓樓醫院、上海九院、上海六院等名院名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定期發布專家來鹽信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同時,實現基本醫保關系與上海等長三角地區“跨省通辦”。
作為長三角面積最大平原農業區,鹽城糧食總產連續9年保持在140億斤以上,糧食、蔬菜、生豬、家禽、蛋類、水產等16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規模雄居全省第一,是長三角中心區農業經濟總量唯一超千億元的城市。
鹽城在長三角率先開通農產品直供上海的鐵路專列,農副產品供應占上海市場的10%以上,在“鹽之有味”等區域品牌的加持下,鹽城農產品在長三角地區年銷售額超350億元。
東臺條子泥濕地,大片大片的鹽蒿燎原怒放,成群的鳥兒自在嬉戲,構成一幅美麗的秋日生態畫卷。手握“世界自然遺產”“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的鹽城,正成為長三角旅游“新地標”。
鹽城全力推動生態價值多元轉化,推動中華麋鹿園、東臺條子泥、黃海森林公園、荷蘭花海、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景點串珠成鏈,構建全域旅游、全景世遺的旅游空間格局。2023年,全市共接待游客484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36.6億元,其中,市外游客九成來自長三角地區。
融入長三角,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鹽城傾力打造“鹽誠辦”營商環境品牌,積極推進長三角區域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實現醫保、教育、文旅等領域一卡通,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業務“省內不用轉、跨省不用跑”。開展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跨區域通辦,806項高頻事項可異地辦理,“一網通辦”能力不斷提升。
長三角這片熱土,每天都在演繹新的精彩。時不我待的鹽城,正全面融入、傾情擁抱長三角,砥礪奮進、實干爭先,向著美好未來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