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廠“打工”的智能機器人到服務人們衣食住行的AI助手;從助力工業企業數智轉型到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今年以來,江蘇乘“數”而上,在全國數據行業的賽道上加速領跑。
搶到先手棋,就贏得未來局。11月15日,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省數據局等相關廳局負責人到會,就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快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培育壯大數據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江蘇省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展開深入解讀,回應社會關切。
數據“原材料”,有了“加工車間”
什么是數據產業?今年9月,國家數據局起草的《關于促進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將數據產業定義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數據資源進行產品或服務開發,并推動其流通應用所形成的新興產業。省數據局副局長王萬軍打了一個鮮活的比方:如果把數據比作原材料,數據產業就是將數據“加工”成更有價值產品的“車間”。這個“車間”里有什么?加工所需的工具(數據技術)、參與生產加工的經營主體(數據企業)等等。
發布會上,一張耀眼的“我蘇”數據產業成績單,躍入記者眼簾:華東江蘇大數據交易中心、蘇州大數據交易所等已集聚數據商和第三方服務機構千余家,累計交易額超過20億元……王萬軍介紹說,江蘇是數字經濟大省,發展數據產業兼具海量數據、豐富場景和扎實產業基礎等多重優勢。為此,江蘇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率先出臺推進數據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加快構建主體活躍、支撐有力、開放創新的數據產業生態,加快“數實融合強省”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
而《意見》的出臺,則為江蘇數據產業的宏偉藍圖點燃了強有力的“新引擎”。《意見》對江蘇今后一段時期數據產業培育發展作出總體部署,提出到2027年,全省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完成數據產業全鏈條布局,產業年均增速超過20%;引育1000家數據企業,形成1000個高質量數據集,打造2000個典型數據產品,建立50個數據產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數據產業生態更加完備等主要發展目標。
全生命周期,公共數據這樣管
這場發布會對《辦法》也進行了詳細解讀。這也是中辦、國辦《關于加快公共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出臺后,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印發實施的落實文件。
江蘇為何如此重視公共數據的開發利用?相關廳局負責人解釋說,公共數據要素價值潛力大,公共數據開發利用也是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重要抓手。而“硬幣的另一面”,則是一幅亟待規范的景象:一頭是數據要素市場各類主體對公共數據授權運營需求非常迫切,另一頭是公共數據供給缺少規范機制,“封閉不供”和“無序亂供”問題并存。
現場,發布了江蘇公共數據的豐富“家底”:截至目前,已歸集3000多億條數據,基本建成省、市一體的數據資源體系。今年,省政府把推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列入年度重點任務,部署開展公共數據攻堅三年行動,重點做好高價值數據歸集,確保“有數據可供、有海量數據可供、有高價值數據可供”。
數據有了,具體怎么供?“正門一起打開,‘旁門’‘后門’都關上!”省數據局相關負責人笑著說,由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向數據主管部門供給本行業數據,數據主管部門負責向運營主體供給數據,最后由運營主體向廣大開發主體集中提供可開發利用的公共數據資源,避免多頭拿數。
對于很多群眾擔心的信息泄露問題,《辦法》堅持“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原則,維護國家數據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壓實運營主體和開發主體的安全合規主體責任,明確“誰運營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數據主管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對公共數據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公共數據的“價格標簽”,定多少才科學?定高了,背離了公益性,定低了,不利于市場深度開發。省數據局在會上給出一套“解題思路”:將同步建設全省“一塊交易所牌照、一套交易規則、一個交易系統”的數據交易所,公共數據產品全部進場交易,由市場定價,實現授權運營與產品交易無縫銜接。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許偉提醒,務必要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業的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有條件無償使用,用于產業發展、行業發展的公共數據產品和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定價管理,努力降低社會用數成本和“門檻”。
重塑傳統產業,賦能千行百業
《意見》和《辦法》的出臺,讓江蘇相關行業、產業的企業群眾倍感振奮。但文件從紙上落到地上,從未來藍圖變成一幅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實景,還需各級各部門拿出可行的舉措來。
工業制造是經濟的“壓艙石”。如何進一步釋放數據活力,為“壓艙石”加碼?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池宇表示,聚焦“1650”產業體系,省工信廳編制并組織新一輪“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推進工業數據要素賦能新型工業化,強化工業數據要素供給。持續推進DCMM貫標和企業首席數據官(CDO)試點,推進工業數據要素登記、入表及工業數據空間建設試點,強化工業大模型應用創新,構建工業語料庫、數據集等。
培育壯大數據產業,離不開科技引領與支撐。省科技廳副廳長趙建國說,江蘇科技部門給出了3個“支撐項”:強化數智技術項目支撐,“十四五”以來,省科技計劃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隱私計算、數據安全等數智技術,已部署實施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項目300余項。強化科學數據研發支撐,布局建設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云平臺,已匯聚大型科研儀器2.8萬臺(套)、工程技術文獻資源總量194TB、農業種質資源保存實物總量超7.65萬份。強化數據產業平臺支撐,聚焦算力網絡和可信流通,推動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大科學裝置建成正式運行,構建了國際上首個網絡內生安全試驗場,為網絡數據安全保駕護航。
掛牌剛滿一個月的省數據集團,又怎樣圍繞兩個文件精神“搭平臺、建生態”?省數據集團總經理徐彥武強調,作為省級公共數據授權運營主體,集團將夯實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基礎,加快推進數據融合開發利用,著力搭建全省統一的公共數據授權運營體系。適度超前建設全省一體化的數據基礎設施,牽頭全省算力調度平臺建設工作,為各類數據使用和流動提供開放、共享的可信環境。積極引育大模型企業,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行業可信數據空間,加快構建我省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健康可持續的數據產業生態,賦能千行百業,共同探索數據產業的美好未來。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