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鑫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未成年人模式建設予以具體指導。《指南》共分為七章,細化不同主體的具體建設任務,統一“三方聯動”“一鍵啟動”等技術標準,為各類智能終端產品的生產企業和應用平臺提供指引,充分發揮未成年人模式在防范網絡沉迷、優化內容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筑牢“指尖”安全防線,營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也是廣大網民的共同期待、管網治網的重要目標。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突破1.93億,普及率高達97.2%,進一步強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必須認識到,互聯網是把“雙刃劍”,未成年人既能通過“指尖”獲取信息、認識世界、增長見識,也因社會經歷不足、價值觀尚未養成、缺乏一定辨別力和自制力等原因,難以拒絕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不良網絡內容。因此,預防低齡學生沉迷網絡、為“祖國的花朵”共同撐起一片清朗“網絡藍天”,是當下全社會必須面對、也必須答好的現實課題。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國家未來和民族命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從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設立“網絡保護”專章,到正式施行《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設要求,再到有序推進“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守護未成年網絡“晴空”……諸多務實舉措、有力行動,正讓未成年人“指尖”安全防線越筑越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縱觀本次《指南》,無論是“實現一鍵啟動整機未成年人模式”,還是“家長可設置‘封頂’總時長”,抑或“16歲以下用戶默認推薦每日使用時長不超1小時”,都將發揮未成年人模式保護效能。
未成年人模式是保障未成年人安全上網的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主體多、領域廣、技術復雜,推動其見行見效、落實落地,還需多措并舉、協同發力,共同打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組合拳”。一方面,要進一步壓實平臺責任、規范行業行為,充分發揮“第一道關口”作用,對各類違規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從源頭降低未成年人接收負面信息、垃圾內容、不良誘導的風險。另一方面,家庭和學校要引導未成年人正確認識網絡、積極普及網絡安全法治教育,對上網時間進行合理控制和監管,有意識培養他們的自制力、自控力,進而學會正確使用網絡工具、形成良好上網習慣。
讓我們按照《指南》的相關要求,多方合作、齊抓共治、久久為功,切實發揮未成年模式保護效益,共同筑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防線,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讓網絡空間充盈清風正氣、網上精神家園更加幸福美好,護航“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