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作為我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區,長三角地區制造資源富集。在一體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推動區域整體邁向“智造”時代?
近日,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華東分院聯合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江蘇分盟、浙江分盟、安徽分盟等單位共同編制的《長三角城市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23版)》在無錫發布,填補了智能制造領域長三角指數的空白。
該《報告》的發布,旨在打造長三角智能制造發展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為長三角智能制造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依據,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提供“智造標尺”,助力長三角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制造高地。
據了解,編寫機構依托智能制造評估評價公共服務平臺,采用技術經濟學相關方法,構建了以供給能力、支撐能力、創新能力、應用水平和綜合成效為核心的長三角智能制造發展指數指標體系,進而科學評估長三角27個中心城市智能制造發展水平,形成長效評價機制。
《報告》指出,長三角城市智能制造發展總體呈現出以上海為核心引領,蘇州、杭州、無錫為三強帶動,南京、寧波、合肥、常州為四大重點輻射,多點支撐的“一核三強四重點”總體格局。
長三角地區27個中心城市智能制造指數平均值為97。上海市以總指數301分位居長三角各城市榜首,蘇州、杭州、無錫緊隨其后,得分分別為182、154、142,四個城市共同組成第一梯隊。南京、寧波、合肥、常州處于第二梯隊,綜合指數在97到140之間。
南通、嘉興、溫州、蕪湖、揚州、泰州、鎮江、湖州、紹興、鹽城、臺州等11個城市處于第三梯隊,得分在74到97之間,城市間的差距較小,向第二梯隊城市邁進的潛力較大。滁州、馬鞍山、金華、安慶、舟山、宣城、銅陵、池州等城市處于第四梯隊,得分在74以下,需要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總體上,上海多項指標領先,蘇浙皖各展優勢——根據《報告》顯示,從長三角三省一市智能制造發展水平評估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排名看,上海市5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均位居前三,表現最為突出。
江蘇省城市表現出色,合計入圍二級指標前三名的次數為11次,在供給能力、應用水平方面優勢較為明顯。
浙江省城市則在7個二級指標中排名前三,在創新能力方面表現尤為優異。
安徽省城市在智能化改造投資增長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同時在智能制造服務商市場滿足度、研發參與率等方面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院長楊旭東表示,未來,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華東分院將繼續與各地相關單位密切協作,定期監測評價指標數據,持續完善指標體系、優化評估方法,助力長三角地區智能制造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