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歷史坐標下,園區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其建設與發展模式亟待與時俱進,以適應新形勢下“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需求。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即“四鏈融合”,是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其中,產業鏈構成了發展的基石,創新鏈提供了發展的動力,資金鏈確保了發展的保障,而人才鏈則成為發展的關鍵所在。四者相互依存、彼此促進。通過改革工作機制,實現“四鏈融合”,昆山成功開辟了一條園區建設的新路徑。
審視當前園區建設的發展實踐,不難發現,諸多園區普遍面臨著產業鏈條不完整和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創新能力不足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和融資難融資貴、人才結構不合理和高端人才缺乏等突出問題和挑戰。為了解決和應對上述問題和挑戰,昆山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四鏈”深度融合,通過改革工作機制,緊抓特色、專業、創新三大核心要素,探索闖出一條園區建設的新路徑。
聚焦園區“特色”,昆山市注重做精頂層設計,致力于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布局和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的構建。依據園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及市場需求,昆山市明確園區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圍繞產業體系進行精準布局,堅持“一園一品”的錯位發展策略,注重特色園區品牌建設。目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元宇宙、高端食品、生物醫藥等特色園區已初具規模,如光電產業園、三一高端裝備產業園等品牌主導的產業園區,已實現超百億元的營收,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聚焦園區“專業”,昆山市致力于優化園區的品質提升和升級轉型,傾力打造成為吸引優質資金和高端人才的強大磁極。在具體實施路徑上,昆山市堅定推行“特色園區+運營公司”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以此強化園區的運營管理效能;通過推動園區服務從基礎物業服務向完善的產業生態系統轉變,促進園區功能的全面升級;同時,通過制定并落實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有效提升園區的產出效益。這一系列工作機制的革新,不僅有效引導了協鑫集團、ESR易商集團、新加坡THI投資集團等優質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園區建設,還成功鏈接了上海等地的技術專家資源,共同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
聚焦園區“創新”,昆山致力于強化關鍵要素的保障工作,為提升園區的創新動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正如“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的古訓,昆山正努力將園區打造成為吸引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磁力場”。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構建適宜的工作與生活環境,又需打造能夠承載高質量創新企業的“集聚高地”和科創平臺。昆山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加速市場化和創新化的招商策略,并持續加大科創載體建設力度,促進諸如清陶能源等優質企業向園區的集聚。另一方面,實施“頭雁人才”“卓越人才”等戰略,充分釋放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領和培育效應。昆山市蒲公英科創園自運營以來,已成功培育出23名昆山市級以上的領軍人才,這一成果充分彰顯了昆山在創新人才培育方面的顯著成效。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實現“四鏈融合”必須依靠各部門的通力合作與密切配合,即工作機制的創新更加需要集成化。為此,昆山市通過構建“一月一調度”工作機制、招商統籌機制等,深化和落實改革工作機制,有效解決了“四鏈融合”過程中的難點和痛點,為園區建設開辟了新的發展道路。在新的發展階段,園區建設亟需持續創新模式,以滿足經濟發展的新需求。昆山市在“四鏈融合”園區建設上所開創的新路徑,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精神的具體實踐探索,可為全國提供借鑒和示范。(作者: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審計大學基地研究員 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