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查批準了《泰州市托育服務條例》,將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全國第二部、江蘇省首部專門規范托育服務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泰州市托育服務走上法治化軌道。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加強憲法實施的重要工作。近年來,江蘇省泰州市注重在全社會樹立“尊崇憲法”的鮮明導向,聚焦民生社會、營商環境、非遺保護等重點領域,積極發揮地方立法作用,努力讓憲法實施工作成為群眾可知可感的“身邊事”。
回應群眾所思所盼,彰顯立法的人民性
泰州市下轄的興化市150萬人何時能喝上長江水?這是《泰州市水環境保護條例》征求意見時,興化市群眾問得最多的問題。群眾有所呼,立法必有應。《條例》增加規定,要求編制專項規劃解決未能以長江水為飲用水源地區的通水問題,為實現飲用長江水市域全覆蓋提供了法治保障。2021年10月,興化長江引水工程全線通水,興化人民“喝上長江水”的愿望成為現實。
在《泰州市市區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立法調研時發現,面對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的沖突,群眾對禁放煙花爆竹普遍有需求,但也心存顧慮,如何尋求平衡,事關立法成效。對此,《條例》回應群眾關切,采取源頭治理、禁限結合的管理模式,實現了禁放區域禁得徹底;其他地區燃放有序的目標。
聚焦經濟環境建設,體現立法的保障性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泰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解決市場主體面臨的困難出發,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分別從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交通運輸、招才引智等方作出具體規定,突出泰州的比較性優勢。持續規范行政權力運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和中介機構規范管理,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法治支撐。
水生態環境,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泰州市面對面廣量大的分散性、隱蔽性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及時制定出臺《泰州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對農田退水、養殖尾水、農藥化肥過量施用以及容易造成水體污染的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農藥包裝廢棄物的處置及利用進行了規范。目前,泰州市化肥農藥施用總量同比分別下降0.64%、0.61%,逐步推廣農田排灌系統循環生態化改造、池塘標準化改造。
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彰顯立法的長遠性
通過立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垛田“筑魂”,促進垛田文化的傳承弘揚,是《泰州市垛田保護條例》面對的一道必答題。立法者帶著問題下基層,一位鄉鎮文化站長結合工作實際,給了立法者參考答案。《條例》全面采納相關建議,詳細規定了加強垛田文化保護的具體舉措,為垛田“基因”世代傳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立足基層情況調研,增強立法的開放性
泰州市在地方立法工作中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廣泛征求立法意見。“線上”開辟地方立法專欄,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征求意見。在制定《泰州市市區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時,發布網上調查問卷, 1萬多人參與發表意見,為科學立法提供了重要參考。“線下”選定7個鄉鎮街道、12家單位為基層民主立法聯系點,努力延伸觸角,打造地方立法的堅強“前哨”。向立法聯系點發出書面征求意見函近200份,上門聽取意見30多次,收到意見建議2000多條,做到“家門口立法,家里面使用,經得住家里人評價”。
采納意見反饋全覆蓋,增強立法的公開性
常態化、規范化做好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是泰州市立法工作的“好傳統”。每部法規通過后,都及時對意見采納情況進行逐一反饋。通過電話答復群眾意見,出具書面報告反饋各市(區)匯總意見,通過電子郵件回復網民意見。近年來,平均每部法規反饋意見300余條,兌現了條條有交代、件件有回復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