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12月7日電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新形勢下,縣域經濟面對人才、資金、交通等劣勢,如何實現“換擋不掉速”“變道不掉隊”?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江蘇省泰州市下轄的縣級市泰興以“院士經濟”破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引進十多位兩院院士及團隊成員,加快獲取前沿技術、推動成果轉化,引領當地化工、食品等產業創新升級,部分產品實現從“按噸賣”到“按克賣”的跨越。2023年,泰興成功入選國家創新型縣市,連續4年獲評全省推進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市、區),其探索路徑對縣域產業創新有參考意義。
院士下沉縣域 助力產業升級
來到長江北岸的泰興經濟開發區,這里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的最新進展,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去年投產的夏禾科技(江蘇)有限公司,年產新型有機發光材料OLED僅20噸,每克售價卻高達2000元;在廣東江門700米地下,近日落成的中微子實驗核心裝置直徑35.4米,凈重約600噸,這個世界單體最大的有機玻璃球,產自湯臣(江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格林美(江蘇)鈷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電池的正極前驅材料四氧化三鈷,出貨量已居全球前三位。
成立于1991年的泰興經開區是全國最早的專業性精細化工園區之一,連續11年入圍全國化工園區十強,但歷史上一度發展粗放,環保等監管措施不到位。泰興市于2018年關停沿江1公里范圍內小化工、小電鍍企業20多家,并在污泥堆存原址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泰興經開區也加快轉型步伐,夏禾科技生產基地落戶就是這一歷程的縮影。
OLED是一種用于電腦、手機顯示屏尤其是曲面屏的高端有機發光材料,外國廠商在該領域申請了數千項專利以構筑壁壘。2017年,為打破外國壟斷、實現OLED國產化,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亞棟發起成立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得知這一消息,總部位于泰興市虹橋工業園區的江蘇泰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正西拿出5000萬元成為天使投資人。
后來,張正西向泰興經開區引薦李亞棟院士,泰興市委書記、市長、泰興經開區主要負責人多次與其會面、座談,最終促成夏禾科技將生產基地選在泰興,該項目總投資10.5億元,達產后有望在全球OLED市場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從泰興經開區一路向東來到古鎮黃橋,當地素以豬、油、酒聞名長三角,黃橋燒餅更是隨著“蘇中七戰七捷”而家喻戶曉。黃橋經開區主要負責人畢業于江南大學,與該校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有師生之誼,雙方在多次交流碰撞中形成了建設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城的想法,并得到了中國生物發酵協會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20年“中國生物發酵與未來食品產業研究院”在黃橋授牌成立。。得益于院士人脈,此后又有龐國芳、謝明勇、金征宇等一批院士加盟,帶來新型替代蛋白、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中試項目,并吸引華熙生物等產業項目簽約,推動黃橋的食品工業逐步從傳統加工發展到酶制劑、合成生物等新興、未來產業。
“泰興文教昌盛,走出了葉培建、萬建民、常進等6位兩院院士。針對縣域人才短板,我們發揮地緣、學緣、親緣等優勢,通過‘以才引才’‘以才薦才’等形式,吸引十多位院士、48名國家級領軍人才前來創新創業,已集聚高層次人才上萬名。”泰興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捷感慨道,作為高層次人才的“第一方陣”,院士群體在創新體系中具有引領效應,“吸引到一位院士,能夠匯聚一批人才,辦好一家企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從而帶動一個產業發展。”
瞄準合作痛點 勇于改革創新
記者調研發現,泰興發展“院士經濟”絕非簡單掛上“院士工作站”的牌子,務實導向貫徹始終,瞄準院士團隊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和地方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從中尋找合作空間。泰興市委科創委實體化運轉,科創領域矛盾問題每月會辦,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銳意改革進取、敢于擔當作為,促成“雙向奔赴”。具體呈現三方面特征。
一是特色化,緊扣本地產業鏈尋找專家團隊。夏禾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仁茂說:“當初考慮落戶地,首選泰興。最吸引我們的就是泰興經開區的鏈式集群,區內高達78%的產業關聯度,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增強了供應鏈的穩定性,這些都有助于增強我們產品的競爭力。”
泰興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產業優勢突出。該市發改委黨組成員、服務業發展中心主任陸愛平介紹,泰興經開區以百億級企業新浦化學為龍頭,引出氯堿、烯烴兩條千億級產業鏈,精細化率超六成,居全國化工園區首位。今年,泰興市出臺特色產業攀升行動方案,謀劃精細化工及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升級路徑,在向上申報科創平臺、爭取專項資金等方面重點支持,各園區招商團隊也“按圖索驥”,精準出擊高校院所。
二是專業化,聚焦中試放大環節做配套,勇于改革擔當。“院士看重縣域什么?是我們能夠做產業化,能夠做中試和量產。”泰興經開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劉增富介紹,該區化工中試基地總投資近5億元,是江蘇首批3家基地中設計標準最高、開工最早、建設進度最快的,預計年底前正式投入運營,徹底打通從樣品到產品、從實驗室到大規模量產的“中梗阻”。
泰州市工信局材料工業處處長李梅介紹,長期以來,由于當地缺少化工中試基地,中試項目作為一般化工項目審批,環節多、周期長,成為阻礙化工產業創新發展的突出堵點。
“但是中試基地怎么建,當時省內尚無指導性文件,全國可借鑒的經驗也寥寥無幾。基地的運營模式也是一波三折,幾易其稿,從與區內企業合資共建,到經開區出資、委托企業經營,最終確定為經開區全額出資并自行運營管理。”李梅說。
劉增富對記者坦言,中試基地由經開區管委會背書,是他們的“自救式創新”。“體制機制不改革,前沿產業項目就落不進來。讓企業自己搞中試,從審批到開工要一年半到兩年,等結果出來,市場窗口期早過去了,中試基地里只要3道手續,三個月就可以干起來。”
據了解,該基地將加入“蘇州實驗室研發—省、市產研院驗證—泰興孵化”的創新鏈路,在光學樹脂、生物基、仿生材料等前沿領域靶向突破,目前已收到28個意向項目。
(圖為2024年9月“泰興經濟開發區(蘇州)離岸創新中心”揭牌)
三是市場化,拿出真金白銀,創新融資機制。前沿項目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征,針對項目早期市場融資難的問題,泰興與江蘇省、泰州市兩級產研院合作實行“撥投結合”的融資辦法。
邱仁輝教授團隊的棕櫚油生物基新材料項目,由省、市兩級產研院與泰興三方給予“撥投結合”資金2100萬元,其中泰興配資700萬元,幫團隊承擔早期研發風險,待到項目發展到市場融資階段,再將前期的項目資金按市場價完成股權轉化或返還。
以支持人才的真金白銀體現尊重人才的真情實意。泰興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戴鵬介紹,2021年以來,泰興對前來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給予相較周邊縣域“頂格翻番”的資助,院士級人才在當地實現核心技術產業化,最高給予5000萬元特別資助。今年,泰興對新入選泰州市級“雙創人才”的7個項目資助1630萬元,對2名全職博士分別資助215萬元,均為歷年之最。
此外,泰興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風險投資基金,探索設立了總規模20億元的雙創引導基金,選擇具有專業背景的基金管理人,目前已投資1支子基金、2個直投項目,金額累計7000萬元,帶動一批頭部創投機構跟投,以市場化手段多渠道解決科創項目資金需求。
把握創新規律 規避產業風險
調研中記者也了解到,受制于縣域公共服務水平、政策資源能級等現實短板,泰興引進院士團隊人才和創新項目并非一帆風順。多位受訪一線干部與引進人才認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宜加強資源規劃統籌,下好“一盤棋”,因地制宜,結合稟賦優勢揚長避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好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
加強資源規劃統籌,差異化布局,謹防盲目跟風、搞“空中樓閣”。多位專家和基層干部憂慮,當前,全國多地的未來產業規劃出現雷同傾向,潛藏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風險;還有地方片面理解“騰籠換鳥”,脫離實際對原有產業實行“一刀切”“休克式”的清退。
“產業轉型升級不能從零開始,不能把土壤換了、把根子拔了。”泰興一化工園區干部坦言,當地參照上級文件,也提出了若干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但實際工作中,仍堅守精細化工及新材料這一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先摸清家底,方能針對性鍛長板、補短板,進一步塑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的比較優勢。”
有基層干部提出,一些鄉鎮能夠自主決定引進什么項目、發展什么產業,但越來越多的前沿產業項目具有高風險的特征,建議上收經濟決策權。泰興市高新區科創部部長蔣蕾建議,圍繞縣域各板塊產業定位,推動區域內各級高端創新平臺集聚集群,不斷促進科創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彼此融通,助力不同領域之間催生更多“化學反應”。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把握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陸愛平認為,無論是通過院士建平臺孵化產業化項目,還是邀請院士辦企業直接落戶,歸根結底是要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轉化,因此要明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完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在人才交流培養、科研儀器共享、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分配與風險分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機制。
“政府投資基金不是社會基金,更不能把盈利作為最終目的,要把重點放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上,帶動產業發展上,更多讓利給企業、讓利于項目,形成‘投資—退出—再投資’的良性循環。”泰興市工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志巖認為,一些前沿科創項目培育周期長,對產業鏈、創新鏈的帶動作用難以在短期充分彰顯,地方不僅要從資金等方面給足支持,更要給足耐心和空間,全力營造尊重規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新華社江蘇分社聯合調研組,執筆:陳席元)
新華社客戶端江蘇頻道編輯:趙華